→以往各期

Literature Information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图书馆选编

           总第62期       2007年第8期                        2007年12月编印

          

本期要目:

 

★北京市选聘大学生“村官”的实践与思考

★人才就是生产力

   --中原工学院人才强校工程纪实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定位及实现途径

★丰富内涵  创新模式

  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纪实

 

 

文本框: 报 刊 信 息

京郊动态

文化创意产业成顺义经济新亮点

   


艺术创作、出版发行、广告、影视制作等11个文化创意产业行业,板桥天承、后沙峪、天竺空港等6个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雅昌公司中国艺术品数据库、国门时尚文化产业中心时尚中国大道、长城华冠汽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汽车设计创意等6个重点发展项目……顺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渐成规模。

在临空经济功能区和顺义新城建设过程中,顺义区提出要充分考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顺义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文化创意产业渐成规模

2006年第十八届“香港印制大奖”颁奖典礼上,北京雅昌彩色印刷有限公司选送的作品获得六项大奖,包括荣获全场大奖、最佳印制书籍奖和平装冠军奖的书籍——《中国民间剪纸》,雅昌成为全场焦点。

在顺义,以雅昌彩色印刷有限公司、化工出版社印刷厂为龙头的印刷企业已达137家,出版印刷业固定资产总额达100多亿元人民币。

目前,顺义区已基本形成“一带一基地”的印刷产业格局:一带是指北小营、赵全营、北石槽印刷产业带,目前共有印刷复制企业46家,占全区总量的三分之一;一基地是指位于北务镇的北京北方印刷产业基地,基地规划面积2.7平方公里,目前已开发1.3平方公里,入区企业16家,投资总额8亿元人民币。

在影视制作方面,顺义区已有大小影视制作企业21家。由著名导演尤小刚策划、中北影视公司在赵全营镇投资建设的中北英皇影视基地总投资6000万元,包括用于拍摄古装戏内外景的古代皇城景区和用于拍摄现代欧美风格的影视制作基地两个影视城,已为《太祖秘史》、《少年包青天3》等多部电视剧提供了拍摄场景。全部建成后,该影视基地将成为适应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新媒体制作基地和北方三大影视制作基地之一。

在表演艺术及民俗文化方面,顺义更是蕴藏着大量文化瑰宝。

“中法文化年”香榭丽舍大街盛装游行、莫斯科“北京文化节”、香港回归祖国庆典等重大演出中,都有顺义区北务镇龙狮舞艺术团的身影;仁和镇吴家营村的元祥舞狮团成立10余年来,已累计参与各类演出1000余次,年纯收入20余万元。

李军和郝兰英的剪纸,高启的骨雕,谢兰香的编织,王秋英的玉雕,范井忠、曹炳芝的木雕……

顺义区拥有丰富的民间民俗文化资源,民间手工艺种类有玉雕、骨雕、木雕、漆器、剪纸、布艺、泥塑、根雕、刺绣、编织、景泰蓝、葫芦烙画等19类,专门从事民间工艺生产的企业32家,从业人员近500人,年均销售收入约800万元,且大部分外销。

顺义区将文化创意产业归纳为艺术创作、出版发行、广告、影视制作、会展、动漫网游、文化活动策划、表演艺术、设计、休闲旅游、民俗文化等11个行业。据初步统计,文化创意产业经营单位总数约为476家,占全区注册企业总数的1.1%左右;注册资金约10.4亿元,占全区总注册资金的3.5%左右;从业人员为5897人。

临空经济区、顺义新城建设

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空间和平台

改革开放以来,顺义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区域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已经建设成为一座新兴城市。“十一五”期间,顺义又面临着建设北京重点新城和首都临空经济高端产业功能区的良好机遇,培养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恰逢其时。

北京市“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将顺义建设为首都经济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之一。临空经济区的发展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支撑。落户于临空经济区内的新国展中心,为发展广告、中介、策划等众多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坚实的基础。以会展为平台,整合广告、中介、策划等为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将成为首都临空经济区建设的重点和有机组成部分,将有力地拉动临空经济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重点新城发展实施规划》特别指出,重点新城要“积极培育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新兴服务业的发展。要积极促进北京市新技术优势与文化优势紧密结合,创造条件促使一些文化产业在重点新城的聚集发展,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因此,顺义新城建设必须关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集聚高端人才,创造适合创意产业发展的城市环境和文化氛围。

近年来,顺义区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6年,顺义区生产总值达318亿元,属地财税收入92.23亿元,位于京郊之首。到2009年,预计全区生产总值将突破500亿元,属地财税收入突破140亿元。

教育、文化、旅游休闲等成为顺义新的消费热点,多元化、时尚化、个性化的消费格局逐步形成,享受型、发展型的消费方式悄然兴起。有线电视、宽带接入、视频点播、彩信业务、电子商务、高档婚庆等开始步入寻常百姓生活,假日经济带动着相关文化服务业的全面增长。群众消费能力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变化,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创造了需求和有利条件。

此外,奥林匹克水上公园、首钢冷轧、现代汽车二期等重大工程及重点项目也为广告、柔性化生产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潜在资源和后发优势。

打造重点文化创意产业群落

与先进文化建设相结合,与推进产业升级相结合,与举办2008年奥运会相结合,与新城建设相结合,与临空经济区建设相结合,顺义将打造以空港城为中心、以会展、广告、影视制作、文化活动、出版印刷为重点,向新城及河东地区辐射的文化创意产业群落。

新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项目作为北京市重点工程和顺义区临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建成后将成为全国规模最大、设施一流的现代化展览设施。会展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系数达到1:10。预计新国展投入使用后,每年对旅游、商务、住宿、餐饮、运输、广告、通讯、策划、咨询等相关产业带来的影响产值将达到60亿,税收收入将达到2.3亿。新国展所引发的广告、设计、活动策划、展览展示、装饰装潢等一系列文化创意产业也将迅速发展,对区域经济将起到巨大的辐射和拉动作用。

依托新国展,聚集会展产业链上的文化创意产业元素,顺义将大力发展与会展业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形成集广告、设计、活动策划、展览展示、装饰装潢等于一体的会展创意产业平台,将会展业打造成为临空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龙头产业,带动全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新国展周边地区建设成为北京市会展创意中心,成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另外,以中北英皇影视基地为依托,顺义将借鉴横店影视基地成功经验,打造集影视剧本创作、影视策划、影视制作、影视发行等于一体的影视基地,完善影视产业链条,做大、做强影视创意产业板块。

以北京雅昌彩色印刷有限公司为龙头,依托现已基本形成的“一带一基地”,整合全区印刷产业资源,着力打造北方印刷产业基地,推动全区印刷产业健康发展。

记者了解到,顺义国展产业园、奥运水上公园、北京天竺空港创意产业园、板桥天承创意产业基地、北京北方印刷产业基地、后沙峪科技创意产业基地,将成为顺义区重点发展的六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投资北京》2007年11月)

 

怀柔“农业公园”突显田园文化经济


一种集旅游观光、科技推广、休闲购物、怡情益智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与传统观光农业、休闲农庄和农家乐完全不同的新兴农业旅游形态——“农业公园”,正在怀柔区兴起。

922日,怀柔区精心打造的“凤山百果”、“四季花卉”、“神龙峪红梨”三个农业生态产业公园正式开园迎客,成为市民“野趣”的新去处。大批市民争做垂钓烧烤、赏景采摘、体验民俗的“周末农民”,“农业公园”一时热过了城里公园。

创新农业发展模式

怀柔区近年来依托良好的自然山水生态环境和自有的民俗特色资源优势,创新农业发展模式,遵循大公园式建设理念和好吃、好看、好玩的旅游特点,依据不同区域产业基础和资源特点,采取连村、连沟、连片模式和分区域规划、分资源建设、分产业发展、分客流接待、分档次收费等多种形式,建设并推出了一批不同类型和功能的生态“农业公园”。同时,他们还积极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将自然景观与乡土文化、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满俗风情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打造都市型现代生态农业,实现了市民亲近自然、回归田园山野的愿望,叫响了“田园文化经济”品牌。

“‘农业公园’不同于传统的观光采摘园,是农业旅游的一种新兴形态,是将科技示范、观光休闲、科普教育、农产品购物集为一体的休闲场所。公园里大都拥有温室、植物园和游园休憩地等,游客可以从中享受到多种乐趣!”怀柔区委常委、副区长赵文广介绍说,“农业公园”把农副产品变成旅游商品,引入农耕文化,果园里建餐厅,增加娱乐设施后给农民带来了丰厚效益。有些“农业公园”还辟出一块种植体验区,供市民租种一小块地当“农夫”。

今年,怀柔区首推的凤山百果、四季花卉和神龙峪红梨三个“农业公园”主要分布在桥梓、杨宋和怀北三镇。凤山百果园以岐庄、东凤山、北宅等6村形成的U型区域为核心,建有大枣、浆果、苹果等多个果品采摘农业生态园。园区规划面积4.5万亩,带动农户1874户,年户均收入6400元。杨宋镇四季花卉产业园以花园村为中心,辐射带动郭庄、四季屯、耿辛庄等7村。园区规划总面积3000亩,带动近1000户农民从事花卉苗木、反季节蔬菜和瓜果、食用菌等循环农业产业,农民年增收800万元。怀北镇神龙峪红梨产业园涉及大水峪、神山、龙各庄等9村,园区规划面积1万亩,将建成全国唯一的红梨产业园区,目前已引进红太阳、红茄梨、早红考密斯、红克拉普斯等40余种国内外优质红梨。产果后,年产红梨500万公斤,增加农民收入2000万元,带动3000多农户增收致富,实现旅游收入3500万元。此外,怀柔区还精心推出了“不夜谷”、“夜渤海”、汤河川和“五彩”九渡河等“农业公园谷”,成为市民吃虹鳟鱼、赏满俗礼仪等特色旅游项目的最佳去处。

“农业公园”成怀柔热门“景点”

“农业公园”受到市民追捧和青睐,已成为当地旅游的热门“景点”之一。一位退休老干部一边采摘一边高兴地说:“我周末有空就来怀柔呼吸新鲜空气,提着小篮到果园采摘大枣、梨等果品,老伴高兴得不得了,这种亲自采摘的感觉和新鲜味儿在城里是体会不到的,比逛城里的公园还过瘾!”

桥梓镇工作人员称,许多市民还提着工具到田间地头、果园里挖野菜,童年回忆一时弥漫乡野;不少养鱼塘则迎来众多垂钓爱好者。

不仅市民宠爱,农民们对新生的“农业公园”也感到很新鲜。东凤山村果农鲍品贤从2002年开始在自家承包的200亩山场上,利用野生酸枣嫁接脆枣,年产脆枣2万余斤,去年收入了12万余元。如今,凤迎大枣园就像一个大公园,各种景观丰富,公园式的布局,现代式的茶座,粮田、菜园、果林成片,兼得山水之利,不时有阵阵的丰收喜悦和心情愉悦的笑声在枣林里回荡。掩饰不住丰收喜悦的老鲍激动地介绍,今年8月下旬以来,每天慕名来他家采摘、游乐的市民络绎不绝,热闹得让周边的景区农民都羡慕不已。

据悉,这些“农业公园”一律不收门票,主要靠经营果品、花卉、瓜菜、种苗等实现盈利。下一步,怀柔区还将突出开放性、观赏性和知识趣味性等特点,继续加大投资,加快建设并陆续推出板栗、树莓等一批市民青睐的郊野“农业公园”,吸引更多的市民来怀“游园”。

(投资北京》2007年11月)


 

密云经济开发区探寻绿色生态之路

  李焱    王希华

 


为保护好密云水库这一盆首都的生命之水,密云经济开发区与县环保局联合,对区内4家排水大户进行在线监测,每家企业将安装一台监测设备,与县环保局联网,一旦排污超标,监测系统即刻发现,并立即提出解决方案。这样即时的环境监测措施在全市开发区中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北京市工业促进局组织评选的“全市首批生态工业园区试点”当中,密云经济开发区成为首批三家试点园区之一。

开发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节能、节水、节地以及各项环境监测措施的实施,密云经济开发区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之路,最重要的是由此推动了产业升级,构建起了开发区的生态经济支撑体系。”

以铜牛为典范  推广节能新招

记者刚到密云开发区,就听说北京铜牛服装有限公司是开发区有名的节能大户,入区两年来,每年节约成本达200多万元。

在铜牛公司近万平米的宽大厂房内,上千名工人在机位前忙碌着。

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服装制造业本身要求保持适当的光照度,这是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基本前提。如果自然光照度不足的话,即使在白天也需开灯照明。”

铜牛公司厂房南北长136 米,东西宽63 ,如此大的跨度使自然采光成为难点。为了解决采光问题,该公司在厂房设计时,将车间厂房高度提高到11.5 米,增设了双层窗户,特别是在顶部增加了4 排高于车间3 米的天窗,这样无论是上午还是下午都有阳光照射,节省了电能。

另外结合厂房结构特点,该公司为每根灯管设置了独立的开关,员工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控制。与同行业类似的厂房相比,铜牛公司平均每天照明时间缩短了5 小时。全公司现有6200 多盏灯管,仅此一项每天就可以节电约1300 度,每年节电约35 万度,节约开支28 万元。

另外,铜牛公司3395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全部采用地暖及地冷设施,成本低,对环境不产生污染。冬季使用蒸汽供暖,比市政供暖节约费用90余万元,夏季使用循环水制冷,成本仅相当于传统风扇制冷的五分之一。

开发区负责人告诉记者,密云开发区以铜牛公司为节能典范,在企业中大力推广节能措施,带动了区内一大批企业改造生产设备和照明系统,目前开发区每年节约用电70万度。与此同时,通过关停区内所有小型链条炉、往复炉锅炉,对区内现有锅炉进行升级改造,并在四期建设高标准供热中心等措施,开发区全部实现了集中供热、供汽。

截至2006年,密云经济开发区实现万元产值能耗0.047吨标煤,万元增加值能耗0.22吨标煤,低于北京市平均万元增加值能耗0.75吨标煤,也远远低于全国平均万元增加值能耗1.21吨标煤。

企业纷纷打起“节水牌”

随着密云经济开发区生态园区建设的不断深入,各入区企业纷纷结合自身实际,采取有效措施,打起了“节水牌”。收集雨水冷却产品、回收废水循环利用、集蓄雨水浇灌绿地,节水数量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在仁创集团公司院内,各种颜色的透水砖铺装在地面上。工作人员对记者说:“这些砖都是用我们的拳头产品——透水性能强的‘仁创生泰砂基透水砖’铺设,渗透的雨水全部收集起来,用于生产线冷却用水。”

今年初,公司在厂区铺设透水砖的同时,设计并建设了雨水收集循环利用系统,兴建蓄水池3个,铺设地下雨水输水管道200多米,可储蓄雨水700立方米。收集起来的雨水排入蓄水池,作为生产线的冷却水循环利用。这项措施实施后,每月节约用水达1800吨,每年可节省水费10万元。据了解,该公司计划再投入150万元,新建两个较大型雨水收集池。

伊利集团乳品厂以生产酸奶为主,耗水量较大。今年,该公司投资5万元,通过技术改造,把前处理车间的巴氏杀菌的冷凝水、塔水溢流部分、化验室制蒸馏水溢流部分统一回收到处理水箱,一部分循环再利用,另一部分经改造用于冲洗厂区卫生间、垃圾房。据工作人员介绍,多项节水措施的实施,每年可节约水费14万元。

到目前为止,密云经济开发区已有3家企业建立了雨水收集系统,每年可节约用水4万多吨,此外还有多家企业更新了绿地浇水设备,将绿地浇灌改为喷灌。

在企业纷纷采取节水措施的基础上,开发区还对区内冷凝水管线进行更新改造,将冷凝水循环使用,每年可节水16万吨。同时对区内污水处理厂进行中水回用改造,节省新鲜水消耗。

提高土地集约化水平

  由“招商引资”转向“招商选资”

近三年,从国务院开始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开始,密云经济开发区对区内“圈而未建、多圈少建、建而未产”的土地进行了集中清理。建立了项目评估和督察体系,对投资质量差、投资量不足或长期“建而未产”的项目,或是督促其限期提升投资质量,或是实行项目退出。利用盘活土地引进了今麦郎、国芝香、铜牛制衣、华源仁济等30家企业,实际投资14.2亿元,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22.3亿元。

为了提高土地集约化水平,开发区根据国家的相关指导标准制定了一系列企业用地控制指标,从源头上对企业用地加以规范,从“招商引资”转向了“招商选资”。对入驻企业的投资强度、产出比、容积率、建筑密度等相关指标都做出了明确规定。

记者了解到,2004年至今,密云经济开发区已有54个投资项目被淘汰,引资质量明显提高,新引进项目平均投资密度比开发区总体水平提高了108%

构建生态经济支撑体系

在密云县创建国家级生态县的大背景下,密云经济开发区将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融入到密云主流经济概念当中,以密云县良好的生态环境嫁接首都高新技术产业、国内绿色食品产业和生态环保产业,构建起强大的生态经济支撑体系。

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嫁接首都丰富的科技、人才资源,密云经济开发区引进了世界上最大的专业集装箱检查系统生产基地及最大的供货商——清华威视股份,中国电信设备制造企业50强——华环电子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34家。

利用密云优质的农副产品资源、京津冀巨大的消费市场嫁接国内外食品龙头企业,密云经济开发区引进了知名企业——伊利集团、绿润集团、今麦郎等为代表的绿色食品企业9家,带动了密云奶牛养殖业、板栗及无公害蔬菜种植业的发展。2006年实现产值16亿元,带动了周边5万农户致富。

同时,密云经济开发区还加大生态环保型企业引进力度。先后引进了砂产业的开创者——仁创科技集团及国家火炬技术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同方人工环境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多家生态环保企业。2007年,开发区生态环保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中德丰泉等生态环保型企业已经入驻开发区。

开发区负责人告诉记者:“密云经济开发区将以生态工业园区试点为契机,加快产业转型,重点发展物流会展、呼叫中心等低耗能、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密云经济开发区规模以上企业将全部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成为北京市生态工业园示范园区。

(《投资北京》2007年11月)

 

关注大学生“村官”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北京市选聘大学生“村官”的实践与思考

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事局局长  辛铁樑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北京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京郊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简称大学生“村官”),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取得了初步成效。

实现“村村有大学生”目标

2005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贯彻落实措施,提出以选聘高校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为主要形式,确保3年之内实现“村村有大学生”、力争一村两名大学生的目标。

为保证选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顺利开展,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工委、市农村工委、市人事局等九部门联合制定《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创业实现村村有大学生目标的实施方案》,在全市建立了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工作联席会制度,并在市人事局设立联席会办公室,专门负责选聘大学生“村官”的具体工作。

20062月,北京市选择平谷、延庆两个区县进行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的试点。经过4个月的实践,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选聘的60名大学生全部签署留任合同。

在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北京市随即全面启动2006年选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13600多人报名应聘,经过笔试、面试、体检,层层选拔,择优录取,最终2016人入选,奔赴京郊11个区县,投身新农村建设。今年,北京市再选聘3000名大学生“村官”,招聘地域扩大为13个区县。这批大学生“村官”到任后,京郊3978个行政村基本实现“村村有大学生”的目标。明年,北京市计划再选聘3000名大学生“村官”,届时大学生“村官”的总数将达到8000人左右,基本实现一村两名大学生的目标。

建立选聘大学生“村官”良性机制

北京市努力建立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良性机制。从政策制定到方案实施,从试点先行到分步推进,从岗前培训到后续管理,进行了周密设计,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政策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北京市明确规定:被聘任为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的高校本科毕业生,其薪酬第一年平均每人每月2000元,第二年平均每人每月2500元,第三年平均每人每月3000元,并按照国家和北京市有关政策,为其缴纳各类社会保险;非北京生源的北京高校毕业生,聘用后连续两年考核合格者,经有关部门批准,可转为北京市户口;在校期间已通过北京市国家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的,笔试合格证书有效期可延长至3年合同期满后的6个月,合同到期如用人单位需要,经面试合格,可优先录用为北京市国家公务员;被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录用聘用的,在“村官”岗位上工作的年限记入工龄;工作满两年经考核合格报考研究生的,入学考试总分加10分,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3年合同期满并作出突出贡献的,可推荐免试入学,等等。这些规定,充分体现了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政策导向,极大调动了北京高校毕业生以及京外院校北京生源毕业生报名投身京郊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四条通道,拓宽大学生“村官”未来之路。面对各地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热潮,有人担忧:几年后,当这些在农村基层就业的大学生合同期满,他们新的就业问题如何解决?如果出现大规模的“返城潮”怎么办?对此,北京市在制度安排上已经有了明确的对策,提前设计了4条通道:可根据工作需要和本人意愿续签合同;可进入人才市场自主择业;可报考研究生给予加分奖励;可应聘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按照有关规定确定相应职务,享受相应待遇,或按同类人员的标准确定工资待遇,表现优秀的,可列为副处级后备干部。

预期调控,保证大学生“村官”常量不变。我们预测,2009年后,随着大学生“村官”合同陆续到期,将会有人离开“村官”的岗位,寻求新的发展,这是正常现象。应如何妥善应对这种现象?北京市的基本思路是:2009年后,每年减多少,就补多少,使大学生“村官”总量大体不变,使每村两名大学生的目标在实现后保持动态性稳定。作为北京市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示范工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支持工程,北京市将把选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坚持不懈地抓下去,抓到底,务求实效。

注重培养,建立“四位一体”运行机制。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引得来”是前提,“留得住”是基础,“用得好”是关键。北京市在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中,除在政策上增强“引得来”的吸引力外,特别注意在“留得住”上动脑子,在“用得好”上下功夫。我们印发了全市统一的《聘用高校毕业生担任京郊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劳动合同书(示范文本)》,用合同形式明确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出台了《北京市到京郊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的高校毕业生工资发放和社会保险缴纳管理办法》,保证大学生“村官”工资待遇和参加社会保险得到切实落实。与此同时,涉及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各有关区县及一些乡镇,也分别制定了岗前培训、岗位职责、管理办法、考核细则等相关制度,激励大学生“村官”在本职岗位上有所作为,争做贡献。多数村和乡镇买电脑、装电话、配自行车,为大学生“村官”尽可能创造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许多乡镇实行“一带一”制度,为每个大学生“村官”指定一名干部负责专门指导,促使他们更好更快地成长。我们计划制订和发布全市统一的大学生“村官”岗位责任制,规定大学生“村官”能干什么,需干什么,该干什么,进一步规范大学生“村官”的职务行为。目前,北京市选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整体上发展健康,运行良好。我们设想,通过建立培养、选拔、使用、管理“四位一体”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促进大学生“村官”成长,使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在本职岗位上得到锻炼,为今后的事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选聘大学生“村官”意义深远

选聘大学生“村官”是推进京郊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实现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建设的需要。

为新农村建设输送生力军。目前活跃在京郊的2000余名大学生“村官”,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努力工作,被村民形象地称之为政策宣传员、决策咨询员、科技普及员、信息调研员、档案管理员、村务协管员、文化小教员、活动组织员。他们有的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为村里制定发展规划;有的利用自身特长,帮助村里推销产品;有的结合所学专业,在种植、养殖、果树栽培等方面进行试验和探索,帮助村民致富。毕业于法律系的大学生“村官”,还在村里举办普法培训班,创建法律工作室,为村民提供法律服务,担任诉讼代理人,协助村集体通过司法途径解决土地承包等合同纠纷。大学生“村官”已成为京郊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为大学生就业开辟新通道。今年北京市选聘大学生“村官”应聘者达到19014人,报名人数比去年增加6600余人,录取比例超过61。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近1800人,占报名总人数的9.5%。这充分说明,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政策是有吸引力的,大学生对担任“村官”这一就业方式是认可的。许多大学生“村官”在本职岗位上干得有声有色,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前不久,怀柔区进行了一次民意调查,村民对全区154名大学生“村官”全部投了满意票。大学生“村官”们在农村找到了用武之地,在人生道路上确立了新的坐标。

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增添新鲜血液。大学生“村官”有知识、肯动脑、求上进,他们以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的身份投入工作,对于尽快了解农村,熟悉农村,积累基层经验,增长工作才干,是一个十分有利的条件。经过锻炼,从中选拔一些表现突出者充实村、乡干部队伍,对于调整村、乡干部队伍结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是一个有力的促进。在延庆县,现已有6名大学生“村官”被选入村党支部或村委会领导班子。

2007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


聚焦《劳动合同法》

《劳动合同法》为何引起人心震荡

从审议到通过,再没有哪一部法律像《劳动合同法》这样牵动人心。从华为7000名员工辞职风波到接二连三的企业裁员事件,没有哪一部法律在实施之前,像《劳动合同法》这样,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无论是在最普通的农民工中,还是在高级白领、金领中,都激起了巨大震荡和冲击波。

全程主持《劳动合同法》起草工作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信春鹰评价说,这部法律之所以引起如此众多的关注,在于它将成为扭转长期以来我国强资本弱劳力的标志性拐点,通过国家意志力的形式,缔造一种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

矫正倾斜的劳资关系:

中国要迈一道槛

中国30年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是拥有大量低成本廉价劳动力。经济发展迅速,蛋糕越做越大,但普通劳动者得到的份额并没有相应增大。

在广东珠三角,近30年经济飞速发展,打造了高速经济引擎。而在这个引擎的深处,是流水线上大量廉价劳动力的身影,他们处于强资本弱劳动力格局的机器终端,终日劳碌,却待遇低下,超时加班,拖欠工资,机器吃人的现象时有发生……

有调查显示,过去10年广东在经济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广东农民工工资10年只增涨了60多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上工资是下降的。

恶劣的劳动待遇,农民工无力抗衡,只能选择“以脚投票”,广东一度闹起引人注目的“民工荒”。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编写的2007年企业白皮书指出,1990年到2005年劳动者报酬占GDP比例从53.4%降到41.4%,而同期营业余额占GDP的比例从21.9%增加到29.6%

“应当说企业利润的大幅增长除了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以外,在相当程度上是以职工低收入为代价的。”青岛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室主任万振东说,这种利润侵蚀工资现象不仅表现在非国有企业员工收入长期低于经济增长速度,而且表现在国有企业大量使用临时工等以降低用人成本。

专家指出,这一现象如果长期持续下去,势必造成全社会供需失衡,引起经济大波动和社会不稳定。据统计,1992年,我国劳资纠纷案有8万余起,到2004年,急增至26万余起。

在国家立法者看来,劳动关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直接的利益博弈关系,利益双方通过法律进行博弈,有必要通过立法矫正长时期倾斜的劳资关系。

“如果我们研究一下亚洲国家的发展路径,可以看到,在经济发展的某一个点,一定会有一个跳跃,这个跳跃首先就表现在对劳工保护。”信春鹰举例说,比如韩国和新加坡,他们在经济发展到某一个点之后就由立法确定劳动者工资最低标准,标准定得很高,企业就觉得受不了,但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跳跃,才促使社会往前走一大步。

《劳动合同法(草案)》于20051224日首次提交审议,其后短短一个月内,来自社会各界的意见多达19万余条。一部立法,吸引如此多的公众参与,在新中国立法史上绝无仅有。

信春鹰回忆说,这些意见中60%是普通劳动者提出来的,从中看到很多生活在底层的劳动者生活艰难,劳动条件和劳动待遇很差,非常受触动。

“经过三十年的经济发展,现在中国到了这个槛,你要不要过去?从国家来说,真的是要过一个槛。”信春鹰说,种种现状决定了有必要在《劳动合同法》立法中,以国家意志的形式体现对劳动者基本权利的保护。

《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原则、宗旨及框架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搭建起来的。

打破“铁饭碗”误读: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不是洪水猛兽

《劳动合同法》通过后,信春鹰一个在建筑公司当老总的学生打电话给她,焦虑地说:“信老师,这个法律弄得我们现在好痛苦,企业好端端的日子被这个法律打破了,感觉《劳动合同法》特别复杂,现在我们每天都在考虑这个合同怎么订,跟谁订。怎么办才好?”

信春鹰给他开出的药方是:“你慢慢就会习惯,习惯了你会觉得很好,因为实际上这部法律对企业也是有利的,没有加重企业负担。”

让很多企业老总、人力资源部负责人陷入焦虑之中的,即是《劳动合同法》中第十四条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劳动者在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正是这一法条,有企业主把它看做是“洪水猛兽”,认为会僵化企业用工制度,更有人认为是计划经济时代的“铁饭碗”、“大锅饭”回来了,于是纷纷采取规避法律的各种手段与老员工解除劳动合同,还有的企业为逃避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只从中介招聘人员,更有甚者,有的将企业注销后,再重新招用员工。

信春鹰认为,企业的种种规避行为,是对《劳动合同法》莫大的误读。“打破‘铁饭碗’是我们国家市场经济改革的最大成就之一,企业活力是国家经济活力的发动机与支柱,作为国家的立法机关怎么会扼杀企业的活力?!”

专家解释说,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确定终止时间”,是指劳动合同的期限不能确定,但并不是没有终止时间。一旦出现了法定情形或双方协商一致解除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同样能够解除。

“一个员工在这个企业达到了签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条件,说明企业对这名员工的认可和肯定,也证明员工对企业具有忠诚度,无固定期限合同有利于维护一种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对双方都有好处。”信春鹰说,如果仅仅考虑员工年龄大了就甩掉,不承担社会义务,这种做法企业在道义上失了分,说明企业没有社会责任感,是一种短视行为。

事实上,关于要不要对劳动者与企业进行平衡保护、如何平衡保护,一直以来是《劳动合同法》在立法中争议最大的热点之一。

劳动合同法草案一审稿对立法宗旨的表述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最终表决通过时确定为:“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保护劳动者弱势群体固然很重要,但作为一部法律,还是应该平等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如果无法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伤及用人单位的利益,最后也会伤及劳动者的利益。

有评论称,这一立法原则变化显示出立法机关回应、吸纳各种不同意见所采取的平衡之道,使这部法律对劳资双方更具平衡性。

利益博弈:

加大被“惯坏”企业违法成本

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动者可获得双倍工资;劳动者试用期受保护;拖欠工资劳动者可申请支付令;劳动合同终止可要求用人方依法支付经济补偿……《劳动合同法》规定了一系列对劳动者基本权益的保护。

有关人士指出,长期以来,企业在用工上被“惯坏”了,正是这些比较“狠”的硬性规定,真正触及到企业痛处,打破了企业长期以来用工随意、肆意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自由”,企业由此认为会提高用工成本,加大经营难度,这恰恰是企业对《劳动合同法》反响强烈,并在实施前夕进行抵触、规避的根本所在。

中华全国总工会民主管理部部长郭军说:“想不签合同就不签,想用多长时间就用多长时间,什么时候不想用了,就走人,我们的企业拥有如此大的用工随意性,在世界上也少有。”

他剖析了当前企业用工的五大弊端:虚无化,很多企业用人不签订劳动合同;形式化,照抄照搬法定标准,把最低标准当作正常劳动标准;单边化,很多规章由企业行政单方确定,如迟到一次罚300元、上厕所不能超过5分钟、结婚就得辞职、工资想给多少就多少,都由企业说了算;短期化,企业一年一签,甚至更短;空心化,建劳动关系的不用人,用人的不建劳动关系。

郭军说,《劳动合同法》无疑会大大增加违法企业的违法用工成本,如不签订劳动合同就要付两倍工资,再不签一年以后就变成无固定期限;没有法定理由终止解除劳动合同要给经济补偿金等等,都是加大了违法成本,促使企业不得不矫正、规范用工行为。

“但如果是合法经营、守法企业,不但没有增加成本而且是减少的,如法律规定了非全日制用工、劳务派遣等方式,企业用工有绝对自由,赋予企业很多减少成本的选择。”郭军说,因此笼统地说《劳动合同法》加大了企业用工成本是一种误读。

由青岛市人大法制委员会、法制日报周末报社、中世律所联盟主办,由德衡律师集团承办的“和谐劳动关系与企业制度创新法制论坛”上,一位企业老总坦言,“不了解这部法律时会很焦虑,了解了,反而会放松下来。”

“其实,法律也为企业吃了定心丸。《劳动合同法》的制定对企业提出了更大挑战和机遇,使企业致力于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要靠创新制度管人、用激励机制拴心留人,创造一种企业和员工共赢的局面。”这位老总说。

 “《劳动法》颁布十年没有这么大反响,无论企业寻求对策,还是劳动者寻求保护,《劳动合同法》的成效已经开始显现,真正唤醒了企业和劳动者的法律意识。这正应该是一部法律应有的意义和价值。”栾少湖律师说。

摘编自2007年12月14日《中国青年报》


 

教育

完善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体系

   为创新发展现代农业培养高质量人才

——访北京农学院院长王有年

刘铁军 

   


记者:请问,贵校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构建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体系的?

王有年: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体系是伴随着北京地区农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人才、技术、智力支持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北京地区的农业发展,大致划分为传统农业、城郊型农业和都市型现代农业等3个阶段,学校适应这种发展经历了3个不同的发展过程。

20世纪90年代后,北京城乡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郊区农业开始向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功能发展,籽种、精品、创汇、观光、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等新型农业得到发展,农业的现代化内涵不断拓展,日益凸现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鲜明特色。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以高效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为主要内容,进行集约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学校自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关注和研究都市农业问题,形成了一批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及时提出了“调整专业结构,深化教学改革,适应都市型农业对人才需求”的办学理念。2001年学校专门成立了都市农业研究所,对都市型现代农业和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2004年在全校取得高度共识。200412月,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学校取得“良好”成绩,专家组对学校办学特色的评价是:北京农学院始终坚持服务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经过几代人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建立和发展以适应北京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其内涵丰富、成效显著、特色鲜明。

记者: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贵校是如何完善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体系,并使之成为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的?

王有年: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包括6个方面:一是具有鲜明的指导思想:服务首都现代化、服务都市型郊区经济、服务都市型现代农业;二是具有开放的办学模式:开门办学融入北京郊区、开放办学与国际接轨、开发办学与企业联合,主动外引内联,整合校内外、国内外各种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国际化水平;三是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适应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加快改造传统学科专业,设置新的学科专业,加快学科专业的交叉、渗透和融合;四是具有全新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的技术人才、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五是具有合理的培养模式: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引导学生投入首都经济建设,加强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六是具有规范的课程体系:根据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科学设计课程体系,编写和选用反映现代农业成果的新教材,精减纯理论课堂学时,强化实验、实习环节,采用先进的教学管理方法,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

结合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学校从5个方面不断完善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体系。

第一,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办学层次。学校以校级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结合北京市重点学科建设,从北京市农业现状、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出发,重点建设果树学、临床兽医学、作物遗传育种、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等学科。同时,依托重点学科,积极申报硕士点,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至2006年学校硕土点已增至8个。

第二,调整专业结构,形成优势和特色。近年来,学校优先发展高新技术类专业和应用型学科专业,积极探索设置建设边缘学科专业、跨学科的交叉学科专业,有重点、有计划地申报和增设了生物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社会工作等9个新专业。同时,不断改造和提升传统专业,比如,在原农学系、园艺系基础上重组、融合并创建了植物科学技术系。通过进一步淡化同类专业界线,拓宽专业口径,灵活专业方向,不断提高专业教学水平。比如,采取了按植物生产大类招生的方式,设置了各具特色的种子科学与工程、设施园艺、植物进出口检疫等柔性方向,供学生入学两年后选择。

第三,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学校根据都市型现代农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整体要求,按照进一步强化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和个性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实行学分制,变共性教育为个性教育。实行以主修专业为主的多元化培养模式,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构建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平台十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四,加强实践教学,强化技能训练。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逐渐形成了4年不断线、8个环节相互贯通的实践教学体系。明确了实践教学的整体培养目标,并将其分解落实到了实验、教学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科研训练及毕业论文(设计)、军训、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等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实践教学成为学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各院系依据自身特点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合本系学生的实践体系。

第五,扩大合作交流,提高国际化程度。学校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拓展教育合作领域,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快传统专业的改造和调整,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国际化程度。2002年成立了国际学院,2003年与英国哈·亚当斯大学合作开办“国际商务管理”和“国际食品安全与零售管理”两个专业,联合招收学历教育本科生,还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哈萨克斯坦等国的高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合作关系。

记者: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目标,贵校作为市属唯一一所农林院校,是如何为发展现代农业培养高质量人才的?

王有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学校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契机,发挥学科优势,整合教育资源,周密组织部署,重点做了以下4方面的工作:

第一,建立和完善服务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全面分析学校现状和面临的形势任务的基础上,学校实施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和服务首都新农村建设的“一二三四五”工程,即;坚持以完善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体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用型、复合型的技术、经营、管理和创业人才为中心;建立专职推广教授和兼职推广教师两支队  伍;精心组织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开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技术、标准和政策的研究,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新技术推广等三项服务;重点支持门头沟区、昌平区、平谷区、延庆县4个区县;建立门头沟区龙泉镇龙泉务村.延庆县康庄镇、延庆县四海镇、昌平区兴寿镇、平谷区大华山镇苏子峪村5大基地。

第二,发挥教育优势,创新农村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学校与延庆县合作,实施以个性化服务为特色的农村实用人才“11X”科技培训工程,培养农民达3.6万人次;二是创新办学模式,举办了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高职学历班,已招收160名门头沟、延庆、平谷、昌平4个区县的学生,实施定向培养,为创新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撑。

第三,创新科技推广模式,为现代农业的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持。一是学校与郊区(县)乡镇签订全面合作协议,积极采取“一系带一镇”、“主任负责制”、“推广教授首席专家制”等形式,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切实促进农业增产增收;二是组建以院长为首的村官助理专家顾问团,对学校近200名村官助理提供全天候科技支持;三是注重软科学研究,拓展现代农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学校主动协助区县政府和乡村,编制了50余个村镇的现代农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写了《城郊新农村建设丛书》等书籍,向北京郊区20个乡村赠送丛书。

第四,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学校的第一志愿录取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本专科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率保持在94%以上。2007年,学校研究生就业率为100%

记者:您认为,“十一五”期间贵校在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方面,还应该做好哪些工作?

王有年:我认为,我们必须要立足自身实际,找准教育与创新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结合点,发挥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的办学特色,坚持“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的原则,重在完善和探索新体系。

第一,以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为着力点,努力完善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科技研究体系。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重在发展新产业。学校将拓宽视野,全面开发研究农业的多种功能,把重点放在挖掘农业的内部潜力上,加快进行农业产业的战略性转型研究。一是加快农业产业技术转型研究,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从而改善农产品  的品质,实现农业产业的高效益;二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转型研究。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导有内在动力的生产者自主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三是加快农业产业组织转型研究,  努力提高农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

第二,以培养新型人才为着力点,努力完善都市型现代高等农业教育体系。学校将围绕创新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和服务新农村建设,重在完善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学科体系。一是对学科建设进行理性定位,全力构建植物科学学科群,动物科学学科群,经、管、法学科群,生物、食品工程学科群,环境建设与城镇规划学科群等5个都市农业学科群;二是错位规划,分层  建设,构建都市型现代农业学科链,在满足学科良性发展和京郊经济建设需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学科基础,对学科进行错位规划、分层建设,形成数量适当、科  类匹配、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结构,实现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推进学科制度创新,为学科发展提供制度环境,建立学科发展的专家决策机制,建立有效的学科运行机制,实现学科管理动态化;四是培育学科文化,增强学科发展的活力。学科文化是学科的生长环境,它能为学科发展提供不易被其他院校所模仿的,而且是最基本与最持久的竞争优势。

第三,以创新机制为着力点,努力完善农业科研和推广体系。一要加强科技创新,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学校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科技工作的核心位置,加强农业新技术研发工作,推进重大农业科技项目转化,支持科技成果资源化和新型产业平台建设。二要全面开展科教兴村工作,建立农业推广教授机制。选派教授、技术专家、青年教师、博士生到村里挂职或支教,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活动,结合农业推广教授的选聘工作,支持农业科技推广站的建设。三要探索科技指导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场),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组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探索农民田间学校建设新模式。四要继续加强与各区县建立科技合作的战略联盟,采用共同开发、科技联姻、技术服务等方式推动各区县相关产业、行业的发展,实现教育、科技、经济的有效结合,促进京郊新农村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增长,使我校在资金、成果转化、研发基地、人才培养等方面扩大办学空间。

第四,以培育新农民为着力点,努力探索加快农村科教文化的培养体系。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创新都市型现代农业文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之策,是创新现代农业的有效措施。学校将继续立足京郊,面向基层,坚持“育人为本,实施“科教文主导战略”;整合教学资源,集成师资力量,充分发挥远程教育手段和就地培养人才的优势,着重提高农民的思想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民获取、吸收、交流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提高农民转岗的专业技能和农业生产的实用技术。同时,学校将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文化、民主法制、社会保障等研究,为农村发展的软环境建设提供智力支持。2006年,北京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落户我校,该基地是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依托北京农学院成立的北京市专门开展新农村建设研究的机构。它为学校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文化、民主法制、社会保障研究提供了条件。

“十一五”期间,学校将围绕创新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与服务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坚持内涵发展,以完善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体系为目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专业为重点,以加快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和新农民的培养基地,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研究、创新基地,科研成果转化与新技术推广的服务基地,国内外都市型现代农业学术交流的窗口与平台,尽快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多科融合的都市型现代农林大学。

《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年11期


 

人才就是生产力

——中原工学院人才强校工程纪实

黄乾 董一鸣 

   


全国高校人才争夺战达白热化有目共睹,而中原工学院近年来凭借一系列措施,每年都能引进高级人才数十名,截至目前共引进博士102名,教授18名。其中2004年,河南省高校一年引进博士500多人,仅中原工学院就引来55人,占十分之一。

“高校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对于高校来说,人才就是生产力。河南省委省政府这几年连续出台的引进人才的好政策及种种鼓励,让我们在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突破上有了雄心壮志。”中原工学院院长崔世忠如是说。

统一思想 营造氛围

2003年初,国家教育部批准中原工学院为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从此,中原工学院在发展的道路上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但作为一所发展中的普通工科院校,中原工学院与省内外一流大学相比,师资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只有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够实现学校持续、健康、快速、协调发展,创建省内一流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利益关系、学科地位、学术地位等原因,对引进高层次人才校园里也有不同声音:“大量投资引进高层次人才,现有教职工的收入水平肯定会受到影响。”“博士、教授以后有的是,现在花大代价引进不值得!”“引进的高层人才都能发挥大的作用吗?”……有的教师怕引进高层次人才会影响自己的学术地位而对引进持冷漠态度甚至是消极抵制。针对认识分歧,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校领导利用各种机会作深入的思想工作,统一思想,强调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性。校党委书记谢振山在一次会议上语重心长地说:“没有一支足够数量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就没有中原工学院的美好前景,现在不下功夫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中原工学院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我们就不会有好的发展和好的生活。广大教职工一定要有爱才之心,容才之量,要强化人才意识,要从学院发展大局和个人前途关系的角度认识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性。”

通过学校对引进高层次人才必要性的不断宣传,目前,上至学校领导,下至一般教职工,都非常关心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凡涉及到高层次人才建设的问题,都会优先解决,创造出了培养、吸引、留住、用好高层次人才的良好氛围。

完善制度 搭建平台

中原工学院为使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有章可循,制定了《中原工学院2004-2010年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中原工学院“312”人才工程实施办法》、《中原工学院引进高层次人才优惠政策的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文件,在坚持长期重视和重点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十五”发展情况和校党代会提出的跨越式发展的目标,确立了以“312”人才工程为重点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思路。即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杰出人才、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核心,注重师资队伍结构优化和人才资源的整体性开发与利用,引进与稳定、培养并举,进一步优化人才环境,构筑学科建设的人才资源高地。

中原工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把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到关系学校生存和可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认识高度。校党委明确了“党委统一领导,院长负责,一名党委副书记主抓”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并成立办公室,专门负责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学校把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列入党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和解决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2004年中原工学院投入2000多万元,在距离学校不足2公里的黄金地段购置两栋住宅楼,专门用于引进博士、学科带头人。近四年中,学校已投入近5000万元用于人才队伍建设,真正做到了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发展留人、环境留人。

真抓实干 内培外引

近年来,中原工学院还通过实施媒体宣传、登门拜访等措施,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以及各重点高校校园网开始出现中原工学院发布的招聘信息;而在各地研究生就业招聘会上,中原工学院也派有专人大力宣传优惠政策,选拔优秀人才。同时,元旦、春节之际,中原工学院通过发贺年卡、慰问信、打电话、发电子邮件等多种形式,进一步与急需人才沟通,使他们深受感动。北京的一位博士在回信中说道:“在我联系工作的许多单位中,能够给我发新年贺卡和慰问信的,只有你们中原工学院一家。”而现在该博士已到中原工学院上班。

武汉大学博士孙斌说:“我选择中原工学院,是因为这里有优惠的人才待遇,完备的人才政策以及灵活先进的用人制度。”获河南省高校杰出科研人才创新工程基金资助的刘让同博士说,签约中原工学院,是人生当中最成功的选择。而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马长征博士则是舍弃了17万高薪待遇来到这里……他们都用亲身经历证实中原工学院有着一流的干事业、谋发展的平台。

中原工学院采取超常规的引进人才战略在短时间内便取得明显效应,学校现有省级重点学科2个,设立省级特聘教授岗位4个,省级特聘教授3个,高层次人才申报获批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48项,发表被EISCI等收录的高水平论文118篇,申请专利158项,获省部级奖励53项(篇),同时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等这些过去都是重点高校尽收囊中的重大科研资助项目也纷纷在该院生根开花。

2007年12月8日《光明日报》)


 

郑州大学:谱写国际化发展新篇章

刘先琴  余嘉熙 张承凤 

近日,法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学家弗朗斯瓦·马蒂教授来到郑州大学新校区,为自己设在郑大的磷化学研究实验室揭牌。

2005年开始,马蒂教授每年都要来郑州大学开展短期的科研工作。在校期间,除了进行实验室建设和研究生培养,他还给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作了多场有关化学的学术讲座,并与在场师生进行学术上的互动交流。

“请进来”与“走出去”齐头并进

像马蒂院士一样,如今的郑州大学,每年都有上百人次的长短期专家被“请进来”讲学或合作科研。这些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和教师把行业内最新的理念、最前沿的知识带到了学生的课堂上,大大增加了郑州大学师生与国际科技前沿接触交流的机会。

“一氧化氮之父”、诺贝尔奖获得者穆拉德教授,“欧元之父”、诺贝尔奖获得者蒙代尔教授,俄罗斯科学院院长奥西波夫院士,俄中友协主席季塔连科院士等一批世界级大师先后受聘郑大。

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的需要,郑州大学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与引进的软环境,出台了一系列引智政策,逐渐加大“引智”力度,以更为开放的态势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国际化的学者队伍。

2003年以来,郑大每年仅从海内外引进的优秀博士就有近200名,王复明、韩国河等一批留学于海外的青年才俊相继来校工作,全校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已达到1100人。这也加快了郑州大学形成以院士为核心、教授和青年博士教师为骨干的“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人才队伍。

根据建设全国一流大学师资和学科建设的需要,郑大还通过多种途径选派一批优势和具有特色学科的青年教师“走出去”,到国外大学交流、学习,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团队。

胡东生教授在美国完成流行病学博士后研究就回校工作,在国际知名刊物先后发表了11SIC收录论文,很快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还入选全国师德标兵和河南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

目前,该校有一半以上的专业教师都有出国深造或与国外合作科研的经历,253位教师成为省级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76位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5位教师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30位教师当选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他们承担着大量的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得过多项国家和省级科技奖项。

着力推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模式

今年1月份,郑州大学与在世界500强大学中排名53位的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合作办学机构“郑州大学佛罗里达国际学院”正式获河南省政府批准,再次为郑州大学对外合作办学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早在1999年,郑大就开始与英国诺森比亚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5年来已培养学生150余人;2004年,郑州大学又与德国马格德堡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签署了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合作协议,并已有76名本科生前往马格德堡大学深造。今年5月,25名郑州大学毕业生又以志愿者教师身份正式赴泰国从事汉语教学工作。正是郑州大学越来越快的国际化步伐让他们实现了出国深造的梦想。

而这一切仅仅是该校近几年在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和能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学科研与世界接轨等方面采取的诸多举措中的一项。

在不断引进的同时,郑州大学认为,国际化人才培养不仅仅限于对本校学生的培养,还应包括其他国家的学生。该校招收留学生的学科和专业除了医学、管理学和对外汉语以外,还将逐步延伸到学校现有的十大学科和八十多个不同专业。郑州大学也是国内最早开展医学留学生培养的高校之一。

长期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也让郑大师生在面对国际大师时更有自信。该校国际与合作交流处处长张书祥讲述了这样一个细节,今年426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教授受聘郑大并发表演讲时,郑州大学的学生全程用英语同他交流,并向他请教了一些经济专业的问题,这令蒙代尔十分兴奋,当有人问如果给郑大学生打分的话他给多少分时,蒙代尔幽默地说:“如果满分有10分,我会给他们11分!学生们提问能切中要害,很有针对性。”

让世界了解河南高等教育发展

824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二十八次专题讲座,由吴邦国委员长主持的这期讲座题目是《受控热核聚变能的研究与发展》。此次讲座的主讲人正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州大学教授霍裕平。由霍裕平院士作为中国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主持的“国际受控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界最大的一项国际合作项目,被列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重大专项项目。

郑州大学校长申长雨说,郑州大学在继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同时,紧紧抓住中部崛起这一机遇,积极探索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途径,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的同时,积极扩大郑州大学在世界的影响,力争让世界了解河南高等教育发展。

今年4月,郑州大学和美国阿姆斯壮大学合作成立的中美合作国际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中心,是国内第一家专门研究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学术机构。而由郑州大学承办的印度韦洛尔科技大学孔子学院正式成立,这也是河南省高校与国外院校创办的首个海外孔子学院。

目前,郑州大学已与20多所国外高校建立了长期的学生交流关系,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90多所知名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其中世界前500强的名校有26所,前100强的高校7所。去年一年,郑州大学召开的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就有20多个,在郑州大学校园内,4万余名师生每天都有机会和活跃在校园里的900多名海外留学生,200多名长短期外聘专家和讲座的外国专家教授随时进行交流。而郑州大学逐渐成为中部高校中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最活跃的大学之一。

十七大代表、郑州大学校长申长雨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由常规性礼节接待和一般合作转变向国际科研合作、人才交流与培养等实质性交流合作转变,从单纯的“与世界握手”到“与世界牵手”,是郑州大学创建一流大学的必然选择。

2007年12月16日《光明日报》)


 

高职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定位及实现途径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科研处    马俊哲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大批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以及应用和发展科学技术、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任务。高职院校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不仅是加快发展我国科技事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而目也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与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水平密切相关,而目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一、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定位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另一种教育类型,在我国还是新事物,许多认识问题尚需从理论的高度来澄清,许多实践问题尚需从理论层面上作出解答。诸如高职教育的本质和内涵究竟是什么?它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到底如何?如何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如何建立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相协调的教学体系和科研体系?等等。这些问题涉及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和办学定位,如果不弄清就会导致高职教育实践的盲动、走弯路;甚至会误入歧途,把充满希望的高职教育办成普通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或者中职教育的“发面馒头”,成为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怪胎”。

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定位,应根据其办学定位来确定。其办学定位是一切高职教育活动运行的依据和出发点。就高职院校来说,其办学定位不同于普通高校,特别应不同于研究型高校,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应具有自己的特色。从高职教育所主要承担的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大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和开展服务的办学任务来看,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方向应主要在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研究和相关专业技术开发与应用两个方面,研究领域应重点放在当地及周边地区的产业及其经济社会发展上。因此,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定位应以突出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为主,应面向职业教育和生产实践第一线,注重在职业教育实践、生产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中找项目、选课题,走以经济社会建设为依托,以现实和潜在需求为导向的路子;重点开展职业教育规律研究及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科研学术活动,要成为所在地区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高新技术推广与应用中心、信息咨询和技术培训中心,以解决教育教学和生产实际中的具体问题,促进高职院校各项功能的切实实现和持续健康发展。

高职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职业教育,其与社会的联系应该更加紧密,在教学组织方面应更具有明显的就业导向性。同时,高职院校又属于高等教育范畴,它的培养目标定位,只有依托与自身相适宜科研优势,瞄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地创造科研成果,并努力面向社会加强推广与应用,才能使科研优势转化为社会财富,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真正落到实处。如果离开了切合自身实际的科研,高职教育就无法发挥它应有的功能。此外,从世界范围来看,包括德国、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在内,以及许多在职业教育领域具有一定影响的高职院校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科研在高职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内容与实现途径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主体内容应主要是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从参与的人数方面来看,呈现“金字塔”结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围绕高职教育实践的教育教学研究

这就是要针对蓬勃发展的高职教育实践,面对高职教育理论相对滞后的现实,在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问题中找项目、选课题。如高职教育的本质规律、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联系与区别、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联系与区别、高职教育知识传授的途径与方式、高职教育技能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与方式、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模式、学籍管理方式、学生管理,等等,总之,要为高职院校办学实践和高职教育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参与这一方面内容研究的教学科研人员将是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者的主体,占高职院校教学科研人员的绝大多数。

2.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技术推广与应用的研究

这就是要深入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第一线,围绕自身所设专业和学校已经取得的科技成果,在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方面找项目、选课题。技术推广与应用研究,既是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本质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发挥自身优势,构建有别于普通高校的科研特色的客观需要。参与这一方面内容研究的教学科研人员,要么要有自己的科技成果,要么就要能被具有科技成果目被立项的项自主持人所吸纳,因此参与的人数要比参与教育教学研究的人数少得多。

3.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开发的研究

这就是要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以及现有技术的不足找项目、选课题,以使现有技术与新材料、新品种、新产品和新技术能大范围投入生产。主要包括新材料的试验、新品种的驯化、新产品的试制、新技术的熟化,以及技术改造等。参与这一方面内容研究的教学科研人员,需要具有一定的研究积累和研究能力,要比参与技术推广与应用研究的教学科研人数少。

4.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未来要求的技术创新的研究

这就是要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及科技优势,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及产业调整方向找项目、选课题,积极开展科技成果储备活动,以增强发展后劲。主要包括技术发明、创造等。参与这一方面内容研究的教学科研人员,要求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研究能力,在高职院校教学科研人员中占少数。

从科研项目或课题的来源渠道看,科研项目或课题通常被分为纵向科研项目或课题、横向科研项目或课题。纵向科研项目或课题,是由国家或省部科研或科技主管部门通过招标或类似招标立项并拨款的科研项目或课题;横向科研项目或课题,是与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联系的主要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项目或课题。目前,由于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起步晚,底子薄、力量弱,科研项目渠道不够通畅,往往争取纵向科研项目或课题比较困难。因此,高职院校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动员一切力量,广泛开拓,努力争取纵向科研项目或课题的立项的基础上,积极鼓励教学科研人员踊跃承担横向科研项目或课题,通过大批教学科研人员参与或主持横向科研项目或课题,锻炼科研队伍,增加成果积累,为突破纵向科研项目或课题的申报难关奠定基础。

《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年11期

 


兄弟高职院校有益经验


 

让职业院校真正发挥培养职业人才的作用

——石家庄外语翻译职业学院坚持职业教育办学方向

积极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纪实

海涛  习伟  王振岭

 


让我们来看看石家庄外语翻译职业学院校园里的几道风景。

老总“乐于”为学院的就业工作分忧

就业是学校和用人单位两方面的事情,剃头挑子一头热,光学校着急不行,如果用人单位也能上心学校的就业工作,效果可就大不一样了,那么,如何让用人单位上心?我们看一看石家庄外语翻译职业学院的做法。

让老总走进校园。各企事业单位的老总、资深经理人、行业精英、岗位能手,在其专业领域有着无比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是学校里的从大学一毕业就进入大学任教的一些专业课教师所不能及的。鉴于此,外译通过多种渠道,积极从企业引进一些专业基础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并且熟悉本地区、本行业情况、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校担任专、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这些行业专家们不仅能把行业经营、管理及服务等方面的最新情况与学生所学的内容紧密、及时地结合起来,真正体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还保证了学院培养出的毕业生一进入就业岗位就能较快适应工作要求。目前,该院已与300多名行业精英建立了这种关系。

让老总走进校园,外译尝到了不少甜头:那就是在外译任教的老总们可以直接消化一大批毕业生,一是学生由他们亲手培养,他们非常了解学生是否符合本单位的需要,比仅靠一次面试来的全面、放心;二是他们自己教出来的学生就业率高,他们会有很强的成就感,这是其大力启用和推荐毕业生的一大动力,而且在校任教的老总们不但给自己的企业网罗人才,还发动自身关系资源网,给其他企业推荐外译的毕业生,逐渐形成一个学院学生就业局域信息网络;三是他们在教学中主动把自己企业培训员工的办法毫无保留地在课堂上直接运用,让外译的学生在学校就接受良好的企业文化的训练,避免了毕业生进入企业后企业必须再培训的无奈,并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经济成本和精力,使学生变得更受欢迎,这就是老总们甘于低收入甚至免费到石家庄外语翻译职业学院教学或为学生提供实习指导的原因。外译每年通过这种形式就业的毕业生占到毕业生总数的近50%

为了吸引老总进入校园,来自行业中的老总们进入学院后,学院因材使用,让他们的才能各得其所,人人找到较强的归属感,外译对进入学院的行业人员按照其行业特点、行业类型、岗位特点及个人工作背景等分别聘为“学院顾问”、“‘准职业人’培养委员会委员”、“客座教授”、“客座讲师”等,同时制定了相应的聘任条件。

也许有人会问,来自行业的“职业人”,大多没有经过师范院校那样系统的教学理论培训,会不会出现因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技巧讲不了课的情况?针对这部分人,外译制定了相应的对策:

让“老总”学会当“老师”。1、学院通过开展公开课、观摩课、引路课、现场教学示范课、教学经验交流会、课堂教学技巧练兵等形式,引导“老总”进入教师角色,提高他们的授课技巧;2、变系统的理论讲授为岗位案例描述:鼓励老总们对行业岗位职能及所需能力进行分解,直接给学生叙述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和操作技巧。

让“老总”把操作室搬进课堂。这种模式,让老总可以更自如的把职业技术、技能、职业精神以生动形象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例如:来自河北经济广播电台的主持人黄杰,2005年来到石家庄外语翻译职业学院外事系任教。黄老师在课堂上利用直播设备进行全真模拟,经过一段实践的培养,黄老师逐渐熟悉了课堂教学,能够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并使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播音水平有了很大提高。20069月,该院外事系04级播音主持专业景静、魏淑敏等6名同学到石家庄人民广播电台实习,实习期间,表现出色,全部与该单位签订就业协议。

产、学、研相结合:

使用人单位与学校由“邻居”变成“亲家”

“产学研”相结合是我国高职院校应走好的一条成功之路,但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产”、“学”、“研”三者却仍处于分离状态,多数院校对于教师“教”的科研比较重视,花了不少精力、出了不少成果,但对于学生的“学”和生产实践应用中的“产”的结合研究还较为薄弱,在“产”中的“研”就更谈不上了。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本应该用人单位拿过来马上就能用,但许多用人单位在招来毕业生之后,还要进行两到三年的再培养才能真正为其所用,这给用人单位带来了经济和精力上的双重负担。那么,高职院校应如何走“产、学、研”之路?石家庄外语翻译职业学院的回答是:

让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实现对接。企、事业单位一线是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最好场所。石家庄外语翻译职业学院将对学生的职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的教育融入实践教学环节,从而让广大学生在就业时赢得主动。学院一方面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对学生的实训,突破只限于“理论性”认识的旧模式,建立起有利于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新模式。让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训练环境;另一方面,学院把与自己合作的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学生作为“职业人”去参与企业生产,在参与企业生产过程中学院利用多语种优势,免费为合作单位翻译资料,变消费性实习为生产性实习、变封闭式实习基地为开放式实践场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一进入学校就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在实践中感受现代企业精神的熏陶和严格的职业素质训练。

“实践教学”使学校与企业的关系由单向援助转变为互利双赢,由过去走动不多的“邻居”变成现在常来常往的“亲家”,合作由单一到多元,使校企成为“一家人”。目前,外译已与235家用人单位建立了这种“产学研”合作关系。

创建集群式文科实训室,把企业文化移植到校园。为了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接触带有行业背景的文化,外译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建设了大型文科实训基地和语言情景实训室,包含综合商务实训室、酒店及客房实训室、秘书实训室、速录师实训室、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英语、日语、韩语和阿拉伯语等八个语种语言情景实训室和有线、无线同声传译实训室等多个部分。置身语言情景实训室,漫步于“绅士部落”或是“和尔小镇”,浓厚的异域情调迎面而来,仿真微缩的景观建筑、具有异域风情的家具陈设以及装饰装修,让人不得不在这个环境中体味和实践有关异域的语言、民俗和习惯。下面对其中几个实训室的功能作简要介绍。

日语情景实训室。和室:体验原汁原味的和式建筑风格,进行插花、茶道、和服穿着以及日本礼仪等方面的演示和操练,练习日常会话,进行小型的学术和文体活动;办公室:了解日式办公室的空间布局和工作流程,进行电话应答、接待、会客、谈判、面试等方面的模拟训练;餐厅:体验日本饮食文化,了解日式用餐的特点及礼仪,掌握各种日式菜肴的表达。

法语情景实训室。咖啡馆:进行咖啡馆和餐馆饮食方面的情景训练,练习在咖啡馆的约会、交流、讨论等活动,模拟旅店服务台进行接待训练;沙龙:练习在法国人家中的礼仪,拜访朋友,进行日常生活话题的讨论,模拟视听课相关情景进行操练;多功能室:利用投影设备模拟各种不同场景,进行介绍和对话,充当会议、商务谈判的地点,进行现场翻译模拟训练,收看法国电视节目。

利用社会实践课堂,

与用人单位搭建就业虹桥

该院社会实践课堂经长期地精心培育与建设,得以丰富和发展,呈现出了全方位、经常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等特点。从内容上看,有顶岗实习类、调查类、宣传类、阶段性服务类、自主创业类;从时间上看:有寒、暑期社会实践和非寒、暑期社会实践;从范围上看,有全院性、全系型、年级型、班级型、小组型、公寓型;从性质上看,有专业性和非专业性,专业性实践以翻译实践课为主,规定专门时间,为社会各行各业提供有偿或无偿翻译服务。学院还规定,学生必须带着课题,每学年走访够10个以上行业成功人士,体验他们创业的艰辛、学习他们成功的秘诀和经验,并撰写调查报告和“成功人士访谈录”,以此作为学生毕业的一项考核内容。在该院,社会实践已成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行动,成为全体学生在校学习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不仅对毕业生就业起到了很好的启蒙作用,而且在走访过程中还获得了很多潜在的就业机会,石家庄外语翻译职业学院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学校与用人单位搭建了一条就业的虹桥。

让高职生享受“研究生”待遇

导师制已被公认为是一种成功的教学形式。但就目前来看,导师制习惯上还只是用于研究生以上层次。那么,是不是导师制只适合教学型、科研型人才的培养?能不能把这种教学、科研型培养模式与师傅带徒弟(职业性教育)的传统培养方式进行整合、优化,创造出一种新的,符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呢?石家庄外语翻译职业学院的回答是:能!

高职教育突出或强调能力的培养,如同音乐、美术类教育一样,需要建立一种“一对一”的“教”、“学”关系,以获得专业教师的更多指导。因此,外译在现行“班建制”课堂运作模式的基础上,采用了导师制,并建设了三支导师队伍,即:人生导师队伍、技能导师队伍和学识导师队伍。人生导师由辅导员组成(该院把辅导员定位成“人生导师”);技能导师由行业专家组成,主要指导和传授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的本领;学识导师由基础知识课教师组成,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用于指导实践的必要的原理、定律、规律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发展学生的各种特长(通过担任各学生组织的指导教师等形式实现)。

该院实施导师制的具体做法是:由学院向全院学生公布导师名单,学生根据兴趣特长、所学专业和实际需要,自愿报名参加并选择导师;由导师制定指导计划,定期与学生见面,学院根据导师所带学生人数为导师发放辅导津贴。这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班教学和实训方面的缺陷,而且更好地开展了个性化教育。

以“假招聘”促进真就业

外译每年都与河北工人报、河北青年报等相关媒体联合举办一次“校园求职竞聘大擂台”,由几十家实力型企业公司组成模拟招聘团,以现场模拟招聘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求职的练兵平台。擂台赛主要面向大三学生,大一和大二的学生代表参与竞聘,其他同学做观众。形式是让用人单位登台介绍本单位的用人机制、标准、要求和招聘岗位,求职学生根据用人单位介绍的岗位进行有针对性地竞聘讲演,用人单位采取公开点评和当面投票的形式进行取舍,最终根据用人单位投票数的多少,决定演讲学生的名次。通过竞聘擂台,让学生真切感受求职面试的实况,激励他们根据社会的要求和自身的特长,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和应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的准备;同时搭建用人单位和求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也为用人单位实际用人提供了借鉴。

该院院长孙建中说:“我们举办这类活动很有意义,通过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实质性问答接触,学院可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调整学院的教学计划,调整教师的授课方式、取舍授课内容。另外,通过学生与用人单位面对面地仿真式交锋,让各教育教学单位更加了解学生的就业观,从而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从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在模拟选拔和评选过程中,也使学生比较客观地了解了自己的学识结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与用人单位需要的差距,进一步拨正自己的就业观,同时也能深刻地理解‘先就业后择业’是害人害己的择业观,最终实现以“假招聘”促进真就业的目的。”

让毕业生知道自己就业的最大资本

是职业技能“实用、适用”

石家庄外语翻译职业学院按照“对内加强就业观教育和指导,对外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积极开展就业服务工作。学院制定了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每年专门召开一次就业总结大会,查找问题,总结经验。学院对毕业生进行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外译毕业生的职业道德、事业心、责任感、吃苦耐劳精神、职业和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实践动手能力的评价称职率为98%以上。

21岁的女孩陆冉是今年外译韩语专业毕业生。几个月前,她与300多名本科生同时竞聘北京锦华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结果脱颖而出,成为该公司招聘的唯一一名员工。上岗后,她利用自己能说一口流利的韩语优势,主要从事对韩国进行产品宣传和销售工作。开朗的陆冉善于交流沟通,韩语口语的流利与出色,赢得了公司领导的赏识。目前,她已由项目经理、区域部门经理,走上了总部经理助理的岗位。虽然离毕业还有半年,但是她已成了该企业的骨干力量。

曾先后多次到外译招聘学生的东方航空公司石家庄分公司的人事处朱处长说,大学生找工作难,但用人单位找人才更难,我们有很多工作岗位就是找不到合适的人来做。有的人学历不低,但综合素质较差。招聘人才不能完全以学历高低作为“尺度”,学历证书只是一个人一段学习经历的证明。其实企业用人标准关键是看:招到的人是否实用、适用。

    石家庄外语翻译职业学院正在努力地践行着这样一个命题:让学生成为“准职业人”,让教师成为“专家型职业人”,让“职业人”来培养“准职业人”,让职业院校真正发挥培养职业人才的作用……

(摘编自2007年12月6日《中国青年报》)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参考

 

丰富内涵   创新模式  

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傅筠

 


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是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多年办学的不懈追求。经过全院师生员工的不懈努力,我院最近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院校。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

一、丰富内涵,夯实基础,着力强化自身办学特色

4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我院一直服务于机械行业,专业设置以机电类为主,逐步形成了“崇尚实践、做强平台、校企互动”的办学特色。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争创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下工夫丰富内涵、夯实基础,进而彰显办学特色。

1.加强实践环节

学院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作为教改突破口:首先,加大投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目前,学院拥有国家数控实训基地、省级汽车实训基地和28个职业技能鉴定点,建有72个校内实验实训室,生均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6000多元。同时拓展校外实习基地,现有124家合作企业成为我院校外实习基地。其次,积极丰富“一条主线、三个层面”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即以职业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基本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训练为三个递进层面的能力培养模式),要求所有学生在最后一学期顶岗实习,以提高职业能力。20042005连续两年在全省普通高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审中,我院有9篇毕业设计(论文)分获一、二、三等奖。同时,我们还从2001年起,试行“创新教育项目实施方案”,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并以“五四科技文化艺术节”为平台,激发学生创造热情。学生制作的“飞行训练舱模拟器”,在全省工科院校第二届创新制作比赛中荣获一等奖;机器人兴趣小组作为全国高职院校唯一代表队连续五届参加“CCTV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两次战胜同组名牌大学进入16强,获得优胜奖和最佳风格奖。

 2.做强机电类专业平台

 我们在认真研究分析江苏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围绕装备制造业的核心产业(八大类设备制造业)、关联产业(零部件制造业、原材料制造业和消费品制造业)和附加产业(营销服务、维修服务、咨询服务、广告服务、租赁服务、展览服务等)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设置了15个专业平台、34个专门化方向,形成了“同心多角”的主体专业体系。如数控、机械、汽车、电气等专业面向制造业核心产业;材料成型、模具、制冷等专业面向关联产业;机电营销、机电一体化设备维修等专业面向附加产业。其中有2个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品牌专业。这些具有良好产业背景、对接社会需求的专业群,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条件。我院20032005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9.3%,连续三年获“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3.推进校企互动

我们本着“服务、互动、双赢”的校企合作理念,与企业一起创建了“产学合作中心”。通过为合作企业提供有效服务,配合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积极争取企业向学校投入。2004年以来,海尔、春兰、德国瓦尔特、美国肯纳金属等31家国内外知名企业与学院共建12个实验实训室,设立了企业奖学金,提供了价值700多万元含有最新技术的设备。我们则优先为企业提供优秀毕业生,并将这些企业的重点产品和先进技术编入专业教改教材。目前,校企互动已上升到文化层面,在校园环境、实训场所中融进企业文化,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习惯,推进了职教文化建设。

经过几年努力,我院不仅夯实了办学基础,彰显了办学特色,还获得了“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学校”等多项荣誉,这为学院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获得优异成绩和跻身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提供了必备条件。

二、整合资源,创新模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在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我们认真学习教育部、财政部提出的建设原则、建设条件与建设要求,明确创建思路,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功能性平台,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 整合教学资源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优质教育教学的基础,为了整合强化教师资源,我们主要采取了两条措施:一是建立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兼职教师库,并调整学校上课时间,按照822工作制(8时~22时)安排上课时间,以使更多的企业兼职专业技术人员受聘我院任教成为可能。目前我院已建起了包含有300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兼职教师库。二是分批送现任教师到企业培训实习,增进他们对企业的了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目前,学院已建起了一支“双师型”专兼结合教师团队。

2.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深化“项目——模块”课程改革

我们积极探索“三明治”式的“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新模式(即把学生三年学习生涯分为在校学习一年半、企业打工半年、在校学习半年,最后再到企业顶岗实习半年,分段组合),以紧密结合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合作培养为途径,实施“打工实习”、顶岗实习,将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就业、创业能力。目前,几个重点专业都已分别开展和落实了“打工实习”任务和项目,如机电营销专业50余名二年级学生已分别在十多家企业实习,得到企业的欢迎和好评,不但为学生增加了收入(最多的达2 000多元/月),不少企业还要求实习学生今后能留在企业  工作和发展。

我院还根据工学结合要求,开发任务驱动、项目课程,并完善1000个模块以上的模块化课程库,以深化“项目——模块”课程改革,即在任务驱动型和项目教学法的基础上,按岗位能力组织的项目教学法,与课程模块化改革相结合,创新“项目——模块”教学模式,并与企业合作开发了36部“工学结合、双证融通”特色教材和教学课件。

3.整合管理资源,建设现代管理平台

根据建设项目需要,我们按照大教学、小管理模式进一步整合校内管理资源,如成立了大党办、大院办、市场部等,将管理职能相近的职能部门整合在一起,更好发挥协同作战的整合作用;在建设项目中进一步完善现代管理平台,如建设教育资源管理系统,为师生和管理人员提供支持和服务;成立现代化的集教师演练与培训、精品课程建设、多媒体课件开发等于一体的教师教学资源中心,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和推广工作;建设服务于机电等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信息资料保障体系。

4.体现校企互动特色,建设社会服务平台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对示范性院校提出的社会服务和培训要求,我们在发展校企互动的办学特色的同时,搭建了社会服务平台,成立了市场部,并与科技产业处、继续教育与培训处合署,使其作为学院与社会、企业对接的一个窗口,以更好地为企业开展继续教育与培训、共同开发课题,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改造、技术服务,进一步拓展市场开发能力和提升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功能。我们将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在“十一五”期间完成30000人次的社会培训任务;完善相关制度,拓展“产学合作中心”的功能,建设“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形成企业服务平台;将学院“机器人研究所”拓建成“技术开发中心”。与此相对应,各系部也都建设了“工作室”,如机械学院CADCAM工作室成立半年,已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和培训研究4项,深受中小企业的欢迎。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32期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院长  李振华

 


十七大报告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强调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将按照中央的要求,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努力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为教育部首批建设的40所职业院校之一,我院是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是北京市和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79月入选教育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单位。

学院决心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以创办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为责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实施示范校建设工程,利用3年的时间,将学院建设成为首都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和管理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成为北京市企业职工技能提高、转岗、再就业的职业技术培训基地,成为全国高职院校现代制造业教师培训基地,成为北京市以及周边地区校企合作科技研发、技术服务的基地。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学院将坚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出特色、树立品牌的办学理念,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实施“专业有特色,课程有精品,实训有亮点,教师有专才,学生有技能”的“五有工程”。学院亦庄经济开发区新校址将集工程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艺术设计与工艺学院、现代服务管理学院等6所学院为一体,整合面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全部专业资源,直接服务于北京市经济发展,构建具有鲜明的区域优势、具有北京特色和学院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不同的职业教育培养层次和多条社会服务途径的学院,成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学院将以转变办学理念为先导,以加强学院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题,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在未来3年围绕服务“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3大板块调整专业布局,形成较强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在建设中,学院将以建设“发展中心”为抓手践行最新职业教育理念,以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数控技术、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和金融保险5大重点专业建设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改革,引领全院专业建设,同时辅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坚持扩大对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在引进国外先进职教理念及优质职教资源、扩大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国家高职示范性院校建设,全面提升办学实力,使学院在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高,特别是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更好地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年11期


 

龙城职教傲朝晖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纪实(上)

   刘昆 于敏

 


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及广西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正以广西高等职业教育排头兵的姿态,昂首迈进,领跑全国高职教育。

创新办学,职业教育正逢时

上世纪末,当众多高职院校还在为“什么是高职教育特色”而迷茫时,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已沿着自己的思路阔步前进了。

荣获“中国职业教育百名杰出校长”称号的柳职院院长石令明对办学理念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高职院校要有一个准确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我们的定位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而我们的目标则可以概括为这十六个字:‘一个品牌、两个服务、三个适应、四个满意’即:保持并优化‘柳职院品牌’,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人才培养服务和智力技术服务,做到学院专业设置与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学生技能训练与企业岗位要求相适应、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用人标准相适应,实现政府、企业、家长、学生满意。”

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柳职院凝练出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依托柳州,产学互动,以产促学、服务地方”;形成了科学的办学理念:“质量强校,特色兴校”;构建了以制造、电子信息大类专业为主,以财经、艺术设计、传媒等大类专业为辅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并主动融入到地方产业链中,搭建起一个集生产实践、产品研发、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柳州市企业服务平台。

而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前进的每一个脚印,都凝结着柳州市委、市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视与期望。

市委书记蒋济雄到柳州上任不久,就到柳职院调研,对柳职院提出了发展目标。今年8月,柳州市市长陈刚亲自赴北京参加了学院承办的教育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评审答辩会。同时,柳州市政府还先后出台了加快学院建设的各项政策,从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特别是今年,为支持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申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项目,柳州市人民政府明确表示,将按照教育部要求给予不低于11的配套财政支持,并纳入同期财政预算,同时还将投入专项建设经费支持其他建设项目,20072009年共计将投入1.5亿元。

  上承天时,下接地利,中拥人和,柳职院华丽起飞。她荣获了“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广西‘十五’期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广西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先进单位”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教学改革,

“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是核心

早在2002年,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在广西提出“产学合作,以产养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立了一系列产学研结合机制:成立了有企业行业专家参加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工作委员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形成了一只由校内和校外“能工巧匠”组成的专业教师队伍;建立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实现零距离人才培养;积极为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融入地方产业链,实现了“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

企业的需要就是学院培养的目标。为了让专业设置与社会需要“零距离对接”,学院对专业结构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确定了以柳州工业发展急需的机械制造类和电子电气类专业作为重点建设发展专业,先后开设了“汽车运用与维护”、“数控技术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物流管理”等专业。

短短几年内,学院专业建设便得到了企业的大力支持、政府的肯定和社会的认可。“汽车运用与维护”专业成为教育部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示范性建设专业,“数控技术应用”等9个专业已建设成为广西高职高专优质专业。

柳职院在课程设置上也动足了“脑筋”。学院邀请企业专家和技术权威全面参与指导课程的改革和建设,按照“实用、实践、实际”原则,坚持“企业工作过程”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实行模块化教学。学院通过课程改革打破了专业与专业之间的“墙壁”,率先在广西高职院校中试行弹性学分制改革;通过打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墙壁”,各专业确定了学生就业岗位和发展岗位,使专业培养目标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通过打破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墙壁”,实现根据职业岗位来要求整合课程,2006年课程由原来的972门优化整合为目前的630门。

学院课程改革初见成效,已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广西高校自治区级精品课程9门,院级精品课程16门。

能力素质,齐头并进无惧竞争激烈

每年3月的青年志愿者活动月、5月的科技文化艺术节、心理健康活动月以及9月的新生节、12月的社团文化节,是柳职院学生最乐于参加的校园文化活动。学院先后成立的电子科技小组、计算机协会等科技类学生社团,则吸引了一大批勇于创新的莘莘学子,他们积极参与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近几年,学院学生在省级以上的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中共有251人次获得奖励,其中国家级奖励40多人次,省级奖励200多人次。仅2004年就有17名学生荣获省级以上专业技能竞赛奖励,6名学生在柳州市青年状元技术大赛获青年技术能手称号。2006年学院首次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获得广西赛区高职高专组一等奖1项,全国高职高专组二等奖1项。

职业素质得到了提高,职业能力也不能“短腿”。学院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倡有条件的专业“一专多能”。2006年暑假期间,学院对院内381名学生进行了第二职业资格证培训。目前学院近三届学生“双证书”获得率分别达到83.98%91.27%93.8%

在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的双重滋养下,学院育人成效显著。这几年学院招生的第一志愿上线率平均为91%,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连续三年的毕业生跟踪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称职状况评价为良好以上的比例达88%以上。

(摘编自2007年12月8日《光明日报》)


 

 以特色求发展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争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纪实(下)

刘昆   于敏

 


师资队伍建设:

不求为我所有,只求为我所用

近年来,柳职院按照“人才第一”的指导思想,确立教师队伍优先发展的地位,通过采取多种形式,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成了一支具有先进职业教育理念、结构合理、专业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仅2007年暑假,学院就派出70多名骨干教师参加教育部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组织的培训,教师的“双师”素质能力不断提高,为学院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学院还加大力度聘请行业企业一线的能工巧匠,担任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校企共建形成了一支不求为我所有,只求为我所用的“能工巧匠教师队伍”。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10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2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1.46%;专业教师331人,具有“双师”素质教师262人,占专业教师总数的79.15%;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青年教师86人,占青年教师总数的37.01%。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作为实践课教学教师,专兼专业教师比例为10.42,初步形成了一支校内专兼结合、师德高尚、结构优化的教师队伍。

近三年来,学院教职工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22项,其中承担和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49项;获得广西科技成果进步奖1项、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和广西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各1项,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项。教职工公开发表研究论文达到468篇,其中核心刊物60篇,9篇论文获柳州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有82篇论文获中国教育学会、广西职业教育学会等各类学会优秀论文奖。

重点专业建设:

成为改革先锋

柳职院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了“立足柳州,面向市场,服务地方,以制造、电子信息大类专业为主,以财经、艺术设计传媒等大类专业为辅”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专业数量由2001年的27个增至现在的44个,面向全国21个省市招生。

柳职院“依托柳州,校企合作,以产促学,服务地方”的办学特色愈加鲜明。各系部都能跟踪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企业、行业发展的需要,及时有效地调整课程设置,建立了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目前,学院拥有国家教改试点专业1个,广西精品专业1个,广西教改试点专业2个,广西优质专业14个。学院专业建设在广西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

重点专业建设与企业更为紧密地结合,成为校领导的高度共识。学院抓住柳州已成为国家汽车及零配件出口基地这一契机,积极探索和实践“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在广西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中起到了示范作用。在现有基础上,学院将深化与柳州钢铁(集团)公司、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柳州特种汽车厂等三大整车厂企业的合作范围和层次。

社会服务能力:

辐射范围广泛

学院的发展离不开社会,而发展的根本在于更好地服务社会。柳职院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开展技能鉴定和培训服务。学院现有职业技能鉴定机构3个、各工种培训点12个,是国家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基地、广西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柳州市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地。近3年,学院先后为上汽通用五菱公司等企业培训员工2000多人。2004年以来,学院共进行了4.8万人次各类非学历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

——参与承担企业产品研发。近年来,学院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横向课题32项,累计合同金额达到500万元。2006年学院的技术服务到款总额为437万元,其中已完成28项,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累计近千万元;共获得专利32项,覆盖学院机械、汽车、电子等工科专业领域。

——强化参与企业生产的能力。学院利用实训设备具备的规模生产能力,作为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等柳州市骨干企业的配套零部件机械加工生产基地,使企业扩大了生产规模。

目前,柳职院还将搭建两个社会服务平台,进一步增强对柳州市企业和柳州职业教育的服务能力——

建设“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企业服务中心:主要面向柳州市各类大中小型工业企业,为企业提供咨询类、研发及生产类、培训类及人力资源等四大类服务项目,探索高等职业院校参与建设区域内企业服务体系的方式与途径。建立“柳州职业教育研究指导中心”:将开放实训基地、图书馆等教学资源,在管理干部和师资培训、学生联合培养等方面开展加强对周边高职院校及中职学校的对口支持和职教扶贫,加强与国内外院校的交流合作。

综合办学实力:

树起新的标杆

9年前建院时,柳职院正赶上全国高职院校的发展潮流,承担起了西南地区的高级技术人才培养、向全国输送蓝领精英的重任。9年后的今天,全国高职院校总数已增加了10倍以上,柳职院非旦没有落伍,而且凭借实力,在成为广西首批示范院校后,又被确定为全国仅有的7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之一。

目前学院已制定的未来3年建设规划,重点建设10大项目,即6个重点专业及专业群,以及配套的2个学生服务平台(数字化校园建设和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训基地)、2个社会服务平台(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和职业教育研究指导中心)。

  柳职院党委书记朱伟才表示:“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柳职院将为全国高职教育做出4个示范,即‘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示范;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模式的示范;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示范;为地方经济服务模式的示范。”

 (摘编自2007年12月12日《光明日报》)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论坛暨示范院校建设周年成果展示会召开


20071226日——27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作协作委员会主办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论坛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一周年成果展示会”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按照《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于2006年启动的旨在引导一批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高职高专院校进一步办出水平、创出特色的院校建设计划。为此,中央财政将拿出不少于20亿元资金,按照“地方为主、中央引导、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选择办学定位准确、产学结合紧密、改革成绩突出、制度环境良好、辐射能力较强的高等职业院校,以专业建设为核心,进行重点支持,并以此带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

该项目启动一年来,成效显著。在2006年度中央财政累计投入4亿元的引导下,地方财政已到位资金8.17亿元,企业行业支持投入已到位1.63亿元。2007年度,中央财政继续投入5.8亿元,还将带动更多的地方资金、企业行业资金对该项目的投入。

首批立项建设的28所院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扎实推进示范院校建设工作。他们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其中包括5334个校外实习基地,并聘请了5394位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有5009 家企业与这些建设院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共计接收实习学生 23.7万人月、就业毕业生 3.5万人。同时,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亮点纷呈的典型案例。

在各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院校生均预算内经费标准逐步升高,平均升幅为20%,最大达到 370%;各院校跨省招生平均比例从16%提高到22%,最高达到 51%;中、东部院校对西部招生平均比例从4.4%提高到8.6%,最高达到20%。对口支援培训教师与学生近万人,对口支援188所院校,面向社会开展技能培训与鉴定21万人次。另有8.8万名贫困学生获得奖助学金。

一年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运行机制尤其是运行质量监控机制,也是一个重要的成果。示范性高职院校在项目的绩效评价方面,做出了有意义的尝试:由建设院校自己定目标,自己定考查检测指标,自己检查是否达到目标,然后由项目建设办公室组织力量进行全程监控,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这次论坛和会议为了展示建设成效、加强合作交流、宣传成功案例、树立整体形象,即高职教育战线携手行业企业、为社会服务的新形象,采用了开放式的组织形式,体现了高职教育体系开放的特征和多方“合作”“共赢”的基本思想。例如在26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案例展示中,由各建设院校分别进行解读,使与会者更好地理解示范校是如何与企业对接、强化社会服务功能的。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对一年来示范院校建设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这不仅是高职教育,也是整个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她向校企合作双方表示新年问候,并希望广大高职院校特别是示范院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思想,进一步明确定位,加强内涵建设,强化特色,提高质量,以高职教育又快又好地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7日举行的论坛上,部分示范建设院校和香港职业训练局负责人关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做了发言,国防科工委、民政部、机械工业协会进行了行业相关信息发布,新闻媒体、院校、企业、政府部门代表就新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的实施进行了论坛讨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周远清会长在会上讲话指出,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为我国教育加强与经济社会的紧密联系积累的有益的经验,不仅对高职教育,而且对整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最后,70所立项建设院校还提出了题为《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服务》的“北京论坛倡议”。

  教育部、财政部等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地教育、财政部门的有关领导,以及包括示范建设院校在内的180所高职院校和100多家企业、新闻媒体的代表共900人参加了会议。据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用3年时间,在全国近1200所独立设置高职院校中遴选100所左右予以重点建设。目前,已经完成了两批共70所立项建设院校的遴选,这些院校正在按照教育部、财政部批复的建设方案和建设任务书加紧建设。明年还将启动30所左右立项建设院校的遴选。

   (转载于教育部网站2007年12月29日“教育新闻”)

 

文本框: 论 文 索 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国新农村建设推进情况总报告——对17个省(市、区)2749个村庄的调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农业经济导刊(京),2007.11.3~16

论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朱文兴//农业经济导刊(京),2007. 11.36~40

农民观念中的乡村发展及其公共性问题——关于发达地区乡村农民的田野调查及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含义/ 赵德余   方志权//农业经济导刊(京),2007.11.41~52

浅析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路径取向 /孙绪民   张伟//乡镇经济(合肥),2007.10.12~1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关系研究/ 张蕴萍//经济师(太原),2007.12.46,52

新农村建设中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定量分析/ 李继云//乡镇经济(合肥),2007.10.22~24

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机制及实现路径探讨/ 李庆雷   马继刚     杨帆//乡镇经济(合肥),2007.10.15~18

农民技能教育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毛新伟//经济师(太原),2007.12.191~192

新农村建设中的多元性现实/ 叶敬忠//中国农村观察(京),2007.11.37~43

韩国“新村运动”运行机制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戴伟娟//农业经济导刊(京),2007.11.53~60

 

农业经济

再论乡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趋势、问题及政策/ 王景新//农业经济导刊(京),2007.11.61~65

基于企业框架的专业合作社激励机制/ 周文根//农业经济导刊(京),2007. 11.72~76

农民组织化:理论分析与现实困境/ 阮成胡润华   杨超//乡镇经济(合肥),2007.10.47~49

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稳定与完善/ 廖洪乐//管理世界(京)2007.11.63~70

农地产权制度选择的历史和逻辑——论国家与农民二元产权/ 慈鸿飞//农业经济导刊(京),2007.11.104~111

农村土地产权稳定性决定因素研究/ 刘晓宇  张林秀//农业经济导刊(京),2007.11.112~123

土地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 陈占峰//农业经济导刊(京),2007.11.129~131

农村土地市场化的改革走向/ 周志雄//农业经济导刊(京),2007.11.132~136

我国城市非农建设用地市场:垄断、分割与整合/ 钱忠好  马凯//农业经济导刊(京),2007.11.137~144

我国征地补偿安置机制现状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王环//乡镇经济(合肥),2007.10.47~49

农业大国农产品贸易促进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于孔燕//农业经济导刊(京),2007.11.96~99

农业上市公司管理层收入对公司盈利的影响——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 冷建飞   王凯//中国农村经济(京),2007.11.66~71

收入流动性和收入分配:来自中国农村的经验证据/ 章奇   米建伟   黄季琨//经济研究京),2007.11.123~138

农业科技投入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 张立冬   姜长云//中国农村观察京),2007.6.68~77

MBO与苏南乡镇企业产权改革/ 高伟凯//中国农村观察京),2007.6.62~67

韩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高在模   鱼明根//中国农村经济(京),2007.11.72~80

 

      经济管理

关于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初步思考/ 唐双宁//新华文摘(京),2007.23.28~31

商贸流通理论的发展及评述/ 程艳//商贸经济(京),2007.12.7~11

西方主流经济学中的价值立场观/ 宫敬才//理论经济学(京),2007.11.38~45

对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重新思考/ 赛晓序 冯永晟//理论经济学(京),2007.11.53~57

产业经济学的发展及与其他学科的交融/ 王定祥   //理论经济学(京),2007.11.92~97

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李琼//理论经济学(京),2007.11.98~102

总部经济促进我国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路径/ 王分棉   林汉川//经济管理(京),2007.23.22~26

新《劳动合同法》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转变/ 杨方方//经济管理(京),2007.23.56~58

论企业自主创新的几个政策性问题/ 陈清泰//中国投资(京),2007.12.92~93

解读新版外资目录/ 袁宏明    王志强  杨海霞    张燕生//中国投资(京),2007.12.38~53

跨国公司在华技术控制与我国的战略选择/ 樊增强//新华文摘(京),2007.23.28~31

                                                                                                                                                        

      市场营销

从阿里巴巴一站式网络营销看中国网络营销新模式/ 杨伟庆 //市场营销(京),2007.12.6~7

思科公司的网络营销/ 宫向荣//市场营销(京),2007.12.8~9

交叉销售行为实现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任锡源//市场营销(京),2007.12.18~21

“湖南卫视”市场营销策略浅析/ 赵杨//市场营销(京),2007.12.25~26

屈臣氏的品牌秘籍/ 李晨阳//市场营销(京),2007.12.59~62

电影营销,品牌的故事演绎/ 侯保忠//市场营销(京),2007.12.29~31

论长虹品牌战略的成功之路/ 郭德轩//市场营销(京),2007.12.32~35

微软的多重挑战:规模是优势还是负担?/ Knowledge  at  wharton//市场营销(京),2007.12.59~60

立邦VS多乐士:谁能绽放光彩?/ 王新业//市场营销(京),2007.12.61~64

房地产营销必将回归——通货膨胀阴影下的房地产营销分析/ 陈真诚//市场营销(京),2007.12.10~11

假日电视市场营销/ 熊艳燕//市场营销(京),2007.12.12~14

如何对“小年轻“做营销——“80后”人群生活形态和媒体接触习惯分析/ 朗欣//成功营销(京),2007.11.114

探索网络视频营销模式蓝海/ 李航//成功营销(京),2007.11.38~40

形形色色的银行新媒体营销/ 戴世洪//成功营销(京),2007.11.106~107

 

      国际贸易

转基因产品国际贸易对我国的影响及启示/ 杨海芳    李哲//中国经贸导刊(京),2007.23.43~44

世界FDI发展趋势/ 赵晓笛//中国对外贸易(京),2007.11.84~87

海外研发与FDI技术外溢的实证分析/ 杜群阳  朱勤//国际贸易问题(京),2007.11.104~108

中国—欧盟贸易差额现状及其原因的实证分析/ 李俊   崔艳新  赵囡囡//国际贸易问题(京),2007.11.25~30

国外对华反倾销措施效果评价的实证研究/ 杨红强   聂影//国际贸易问题(京),2007.11.72~78

我国外汇储备过多的风险及管理对策/ 郑建明   桑百川//国际贸易问题(京),2007.11.109~115

中国进出口贸易顺差的原因、现状及未来展望/ 王晋斌   李南//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7.11.19~25

美国对华反补贴政策的演变与内在动因分析/ 王建华   范荷芳//国际贸易问题(京),2007.11.79~83

入世后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及中国的对策/ 聂聆//国际贸易问题(京),2007.11.84~88

 

      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应用中的认识误区/ 潘峰  陈伟//市场营销(京),2007.12.15~17

C2C好戏开锣/ 庄也//电子商务(京),2007. 11.7~8

通用易用  撬开OA市场的杠杆/ 吴勇毅//电子商务),2007.11.12~8

Voice 2.0   VoIP新秀/ 王振明    孟祥鹏//电子商务(京),2007.11.16~17

呼叫广告走入网络营销/ 王振明    //电子商务(京),2007.11.18~20

构建虚拟物流联盟——我国中小物流企业制胜之道/ 施琳琳  陈洁//电子商务(京),2007.11.21~24

C2C电子商务模式下的卖家信用度实证分析——基于taobaoeBay卖家信用得分比较/ 胡成果   帅青红//电子商务(京),2007.11.25~30

网络经济下“锁定”顾客策略研究——基于“动感地带”与“UP新势力”的调查分析/唐红涛//电子商务),2007.11.31~37

构建高校网络消费平台调研分析及建议/帅青红   胡成果   高平//电子商务(京),2007.11.43~46

异种数据库系统集成的应用研究/ 刘永明董彩凤//电子商务(京),2007.11.47~50                                                                                       

UML在财会管理系统建模中的应用/ 叶亮//电子商务世界(京),2007.11.51~55  

威客——网上商务、网上挣钱的新模式——K68网站案例分析/ 北京联合大学//电子商务(京),2007.11.56~62  

奇瑞汽车电子商务起步——奇瑞汽车有限公司电子商务案例调研报告/ 合肥工业大学//电子商务(京),2007.11.71~76  

社区电子商务的星星之火——北京任我行电子商务网/ 中国农业大学//电子商务(京),2007.11.84~86

神州数码电子商务解决方案//中国信息界(京),2007.21.47~49

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与风险规避/ 吴本家//商贸经济(京),2007.12.44~47

 

金融证券保险

流动性过剩与流动性悖论/ 丁骋骋//投资与证券(京),2007.11.10~12

市场化进程中的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研究——第七届中国金融论坛会议综述/ 董青马//经济学动态京),2007.23.117~118

有效解决农村信用社体制机制和效率问题/ 蒋定之//中国金融京),2007.23.17~18

支农再贷款政策取向的调整/ 关永军//中国金融京),2007.23.84

我国通货膨胀的性质特征及其对股市的影响/ 贺强//投资与证券(京),2007.11.41~44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市场定位的现实选择/ 匡绪忠//中国金融京),2007.23.47~49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型的路径和建议/ 徐进前    肖丁玲//中国金融(京),2007.23.50~51

金融衍生品交易监管的国际合作/ 谭燕芝等//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7.11.56~60

北京地区银行存款账户现状调查/ 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中国金融京),2007.23.58~59

在新起点上推进城市商业银行科学发展/ 王进诚//中国金融京),2007.23.58~59

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推行事业部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邓智毅//中国金融京),2007.23.21~22

全球基金业的变迁及对我国的启示/ 王平//投资与证券(京),2007.11.49~53

股指期货和期权市场:回顾与展望/ 艾洪德 等//投资与证券(京),2007.11.118~124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市场的回顾与展望/ 陈明键//中国金融京),2007.23.36~38

我国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法律制度分析/ 孙放  林建军//投资与证券(京),2007.11.108~112

美国为什么会发生次贷危机/ 李云林//中国投资京),2007.11.116~121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困境反思/ 郑伟//保险研究京),2007.11.39~42

论防范和化解新时期保险业风险/ 张广增//保险研究京),2007.11.50~52

 

      财务与会计

会计理论的科学发展观/ 于玉林//财务与会计综合版(京),2007.12.7~8

项目财务管理新思路/ 刘学林  //财务与会计综合版(京),2007.12.7~8

政府会计管理与改革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徐玉德//财务与会计综合版(京),2007.12.47~49

我国政府预算会计体系和政府财务会计体系实现方式的思考/ 赵西卜//财务与会计综合版(京),2007.12.17~19

新准则体系下盈余管理的方法:会计确认方面/ 邵毅平   朱胜//财务与会计导刊(京),2007.12.6~9

新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 索玲玲//财务与会计导刊(京),2007.12.10~11

我国会计法、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 张彪//财务与会计导刊(京),2007.12.18~20

新旧企业会计准则的金融衍生工具比较研究/ 刘巍//财务与会计导刊(京),2007.12.21~22

会计准则变化对长期投资核算的影响/ 梁淑美//财务与会计导刊(京),2007.12.23~28

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方式的财务影响之比较/ 刘宏   尤谊//财务与会计导刊(京),2007.12.57~59

我国股票期权的会计核算与披露/ 黎志刚//财务与会计导刊(京),2007.12.31~32

ERP如何实现全面预算管理/ 李华//财务与会计导刊(京),2007.12.77~78

 

      文秘与法律

高校办公室主任应统筹的几种关系/ 刘嘉//秘书工作(京),2007.11.19~20

公文标引主题词的公式与思路/ 王凯///秘书工作(京),2007.11.34~35

家事国事天下事   处处留心皆信息/ 逄金霞//秘书工作(京),2007.11.28

把握材料,写好工作总结/ 王竹洁//应用写作(长春),2007.12.20~21

浅谈商业广告的公益创意/ 张峰//应用写作(长春),2007.12.24~25

如何写好职位说明书/ 王阳//应用写作(长春),2007.12.57~59

规范公众人物商业广告行为的立法设计/ 郑文科//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京),2007.12.19~27

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法律分析/ 李景欣//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京),2007.12.73~78

对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所引发的监管难题之思考/ 黎四奇//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京),2007.12.79~84

网上支付中的民事责任研究/ 钟志勇//民商法学(京),2007.12.35~40

异议登记与财产保全关系的处理模式及其选择/ 刘保玉//民商法学(京),2007.12.3~8

《关于审理涉及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业务活动中民事侵权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的理解与适用/ 王闯   周伦军//民商法学(京),2007.12.52~68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应处理好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的关系/ 邢平均//中国高等教育(京),2007.22.52~53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刘泓//教育与职业(京),2007.32.27~29

从荣誉追求论高职生的人文道德教育/ 招耿春//教育与职业(京),2007.32.118~119

对当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杜连镇//世界职业技术教育(西安),2007.6.20~22

高职实践教学质量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董维佳//教育与职业(京),2007.32.154~155

高职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相关问题探讨/ 王学平//教育与职业(京),2007.32.158~159

浅论高职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周红缨   李屏兰//教育与职业(京),2007.32.160~161

高职软件专业实训体系的构建/ 刘灿勋//教育与职业(京),2007.32.162~163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杨秦建    李玮华//教育与职业(京),2007.32.99~100

高职数学概念教学研究/ 张丽玲//教育与职业(京),2007.30.136~137

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教学改革探讨/ 高稳//教育与职业(京),2007.30.101~102

从建筑市场技术人才需求的状况看高职建筑类专业改革/ 郭长辉   王晓峰  鲍东杰//教育与职业(京),2007.30.118~119

美国两年制院校的职业技术教育/ 邓耀彩//职业技术教育(京),2007.6.57~61

英国高职院校学生服务模式的发展及其启示/ 李永山//教育与职业(京),2007.30.92~93

 

计算机科学

查询扩展技术进展与展望/ 黄名选  严小卫   张师超//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上海),2007.11.1~4

网上项目评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李志强张少华   郦雅芳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上海),2007.11.21~22,49

移动数据库中的事件及描述/ 杨进才  胡学萱   胡金柱//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上海),2007.11.67~69,88

基于IMS的视频点播业务的设计和实现/ 林恬钰  廖建新   王纯   朱晓明//计算机系统应用(京),2007.12.15~19

基于J2EEWeb应用系统身份认证技术研究/ 郑秀琴   诸葛毅   诸葛理绣//计算机系统应用(京),2007.12.32~36

基于WAP的校园网无线门户服务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姚轩  宋铁英//计算机系统应用(京),2007.12.74~77

文本框: 新 书 通 告

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

干旭       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7.8

 

季羡林谈国学

季羡林      

中国书店, 2007.6

 

百年哈佛教给学生的人生哲学

游一行    杨海莲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5

 

秘书基础与实务

谭一平     李永民     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7

 

秘书写作指南

廖金泽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7.3

 

工作研究类文字材料写作范本

周正舒   于恩洲   秦昔银   编著        

蓝天出版社,2007.4

 

实用公共关系学

吴东泰      张亚     主编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7

 

行政职业能力    测验历年难题详解

公务员录用考试命题研究组   编写

人民出版社, 2007.7

 

农业经济与科技发展研究.2006

秦富     王东阳      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3

 

京郊生态——循环——立体型都市现代农业

钱静     律江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7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理论与实践

钱亚仙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7.7

 

农村公共产品政府投资优化配置

周连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7

 

新农村社会大系统

向安强     黄进强     编著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6

 

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报告.2007

牛盾         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7

 

公共财政支持农业与农村发展问题研究

蒋协新        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7

 

农村政策法规调查与研究.2006

陈晓华        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6

 

城市主题文化与特色城市构建

宝华         主编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9

 

应用统计学

周恩荣       主编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7

 

经济统计学

张典焕        主编

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7.4

 

技术经济学

王柏轩        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5

 

产业经济学教程

唐晓华        主编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7.8

 

高级财务会计

姚雪媛           主编        

中国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8

 

财务会计模拟实训

尚慧艳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6

 

Excel 2007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武新华   曹燕华   肖霞   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8

 

国际运输货物保险

曾立新     编著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7.8

 

国际商务单证教程

舒兵         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5

 

国际市场营销学(2版)

闫国庆         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7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研究

杨栩        

科学出版社, 2007.6

 

会议营销与服务

刘有千         主编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7.6

 

营销渠道管理

杨春富    主编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8

 

经纪学概论

刘丽珍     董立红  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8

 

中国食品安全报告.2007

韩俊      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7

 

中国金融法治报告

胡滨     全先银         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5

 

保险法学理指南及疑难案例解析

李栗燕      王云霞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7.9

 

国际英美保险法经典案例评析

黄勇      李之彦       编著

中信出版社, 2007.6

 

新公司法学

刘乃忠      戴瑛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7.6

 

国际商法

孙金刚        主编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7

 

电子商务经济学

李莉     杨文胜        编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6

 

电子商务法律

傅凯        主编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7

 

电子商务案例分析

张荣        主编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6

 

电子商务基础与实训

石道元        主编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5

办公自动化技术及应用

李明富      顾娅军    主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7.9

 

管理信息系统实用教程

王恩波      王若宾    主编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9

                                                                                                                                                                                                                                                                                                                                                                                                                                                           

新一代ASP网络编程入门与实践

徐宁         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7

 

网页设计创意与编程实验指导

魏善沛        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5

 

Excel 2007  VBA办公范例应用

张明          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8

 

解析C程序设计

甘玲     刘达明    唐雁  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3

 

Java语言程序设计上机指导.二级

戴军          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3

 

高等数学学习指导

林成森         

科学出版社,2007.8

图书馆主要电子信息资源简介(八)

 

中国经济信息网(教育版)

 

中国经济信息网(简称中经网)是由国家信息中心组建的、以提供经济信息为主的专业性信息服务网络。中经网教育版是中经网针对国内重点高校及研究机构开发的大型信息集成系统,设有推荐专辑、综合动态、经济分析、经济数据、行业经济、区域经济、财经视频等主题栏目,以视频、文字、图片、数据、图表等多种形式提供大容量的数据、分析、动态及个性化的信息,并对各个行业的现状、形势、走势进行全方位报道和立体分析。“财经视频”是其一大特色栏目,每天以视频方式,播报1小时约70余条国内外著名媒体和专家论坛等财经类视频信息,外语节目还配以中文字幕同步播出。用户在这里可以进行互动式视听点播,直观、快捷地获悉国内外财经资讯。

本数据库由北京市属高校网络图书馆提供。